常言“教无定法”。教育离不开创新,创新离不开现实的基础条件或素材。学生是学校教育、教师教育教学的主要对象,他们的感受最能反映教育效果。要产生好的教育效果,必须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心理、行为状态,教育策略才能更有针对性,实施教育的方法才是实招,才能产生实效。
三、文中有人——讲管理,道人文
教育是树人工程,理应以人为本。学校管理,面向教师与学生,更应做到以人为本。教师是教育教学的主要实施者,其言行举止、方式方法直接影响学生。把教师“管”好、用好,是教好学生、学生学好的前提。学校管理中需要这样一种管理层次:学校(校长)——教师——学生——教师——学校(校长)。“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一位重视人文理念的校长,打造一所充满人文气息的学校,建立一支人性化的教师队伍,乃教师之福、学生之福、学校之福。
《教育,倾听心灵的声音》一书,字里行间传递着人文理念。如《睿智的赞美仿如扬帆的风》一文中的案例:一位教师平时教育教学业绩不够突出,有一次,他的一节公开课成了听课教师“攻击”的对象。该教师红着脸、低着头,眼神呆滞,呈现出一副失败者的落寞。校长是最后发言的人,他的评价总体概括为四个字:一是感谢。他说“我听课无数,对我来说这是一节赏心悦目的课。整节课由此至终有6个学生回答错误,3个学生搞小动作,11个学生回答正确,授课教师一共16次走到学生群中,对这些孩子做了3个动作——轻抚头发、轻拍肩膀、竖立大拇指。这说明了什么?这是教师与学生离开文本之外的情感交流。这是课堂教学需要具备的一种沟通,是课堂和谐的根本。我也相信这是教师平时与学生交往自然而真实的情感流露。所以,我感谢授课教师呈现了如此人性化的教学情景。”二是希望。校长接着说:“希望授课教师能保持这样一种优秀教师的特质,更希望授课教师能进一步探讨教学艺术,将人性美与教学艺术相融合。我期待,但我更坚信!” 后来,该教师全身心投入教育教学的探索之中,渐渐成长为当地的一位名师。因此作者感悟到:“教师的成长离不开校长的赞美,它是迷人的春风、醉人的花香,能激人奋进;教师的成熟同样需要校长充满睿智的赞美,它是帆船航行的指引,是舒心良药,能够让人豁然开朗,不断获得新的发展。”学校管理需要这样的洞察力,需要这样的智慧和力量——理念超前,以人为本,管理的方式方法具体而微。
教育,是一门注重细节的艺术。书中的案例与评析还告诉我们,诸般形式离不开尊重与爱护这一基本出发点,不能脱离有利于学生成长发展的目标,少不得了解这一基本手段。
教育的两大主体是教师与学生,最终对象是学生。如果没有尊重与爱护之心,教师又何必去解心锁,谈何去宽容,又怎能舍得“话语霸权”?唯有尊重,才能接受后进生,才能给予特殊学生以进步的时间与空间,才能率先垂范。唯生爱护之心,才有平等意识,才能身体力行。爱护学生,就要让学生健康成长、良好发展,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端正的品性,提升立身处世的才能。而这些,都要从了解开始。不了解学生,怎知一缕春风应吹向何处?不解学生,如何家访?不了解学生,如何知人善用,如何培养强有力的班干部?唯有了解,教师才能亲近学生,校长才能化教师的“短”为“长”。许多教师、学校管理者由于深厚的理论修养、丰富的经验见识,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对了解学生这一步渐渐不加重视。然而,无论哪一套,如果没有击中学生的需要节点,没有实际符合学生的心理诉求,极容易出现“供需错位”,不能产生实效。
本书还有两点需特别提及。一是角度的丰富性。一般的教育理论,要么是从教师出发,要么是从管理者出发,难免有顾此失彼之弊。本书做到了二者兼具,从教师与管理者的角度出发,清晰明了其中的关联与界限,相似与迥异,让读者从更广泛的角度、更丰富的层次理解学校教育的理论,很有启发性。二是理论的前瞻性。书中提出了一些创见,例如班级性格的形成与科学发展,班干部是班级管理中的主角,“猫和老鼠的关系哲学”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学生评教的实施,校园文化建设中“四气”等,观点新颖,呈现了一个个新的视角。
这本书中让人领悟到了一位从事教育尤其是山区教育工作者的智慧,也感受到了一位年轻教师的一颗热爱教育的充满激情的心灵。正是这种激情,才让人有谦虚之心、好学之心,不断挑战自我,丰富自我。
(作者单位:广东东莞市道滘中心小学 云浮市教育局教研室)
责任编辑 李 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