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国平先生的这一观点,我还是赞同的:老天给了每个人一条命,一颗心,把命照看好,把心安顿好,人生即是圆满。把命照看好,就是要保护生命的单纯,珍惜平凡生活。把心安顿好,就是要积累灵魂的财富,注重内在生活。平凡生活体现了生命的自然品质,内在生活体现了生命的精神品质,把这两种生活过好,生命的整体品质就是好的。换句话说,人的使命就是尽好老天赋予的两个主要职责,好好做自然之子,好好做万物之灵。
假如我退休了,这一命题在我这里也就清晰了:把命照看好,把心安顿好。人生圆满不圆满不是我考虑的事。我们都是过客,匆匆的过客,两手空空的过客。
把命照看好。好好活着,健康地活着,不要给周围的人添麻烦。有故事的活着,故事离不开生活,我不喜欢充实这个词,我总觉得这有点被驯化的味道,生活应该是闲适的。
按照你认为好的样子去生活。这是我的愿景。
活着,自然要吃好。平生有点小爱好,爱抽根烟,爱喝点小酒。平素忙了,不讲究酒菜。这回有时间了,要好好琢磨琢磨,学做几个家常小菜。看过汪曾祺先生的《家常酒菜》,真是过目不忘,没办法,就这德性,东施效颦也无妨。“家常酒菜,一要有点新意,二要省钱,三要省事。偶有客来,酒喝思饮。主人卷袖下厨,一面切葱姜,调作料,一面仍可陪客人聊天,显得从容不迫,若无其事,方有意思。如果主人手忙脚乱,客人坐立不安,这酒还喝个什么劲!”这真是懂生活,有情调的人。苏北在《舌尖上的汪曾祺》中写道:“他的小女儿汪朝对我说过,别看老头子谈得头头是道,他自己会做的,也就是一些小菜,一些家常菜。”这也符合他的性情。
要吃菜,自然要种菜。生活就有内容了,有忙碌的活计了。这点我还是有意识地为自己的退休生活做了准备。买房子的时候,我就已经考虑这问题了。房子买在城郊结合部,一个大大的阳台,足有200多平方米,这个广阔天地吸引了我,虽然诸多亲朋好友规劝,但他们不懂我。我本就一农民儿子,对城郊结合部没反感,不要名声。买喧闹的市区,那不是自己住法,而是买房子给别人看的。现在我已在阳台上开辟一小块,先练练手,等退休了,那肯定是要扩张的,多好的事儿。
想必不少朋友和我一样对《舌尖上的中国》有一组镜头有羡煞的感觉,那真叫一个美:北京,繁华的国际化都市。林立的高楼,围绕着古老的紫禁城,也围绕着不同气质的老街小巷——胡同。住在胡同的贵春有一个不平凡的理想:拥有一片自己的菜园。于是,贵春把他的理想搬上了屋顶。种子在地下静静地沉睡着,春天的北京,看不到一点绿意,屋顶上的鱼池还留有去年冬天的残冰。夏天一到,贵春的屋顶完全换了容装。当都市中的人们涌向菜场,将远道而来的蔬菜带回家,贵春却可以像个自在的农夫,就地取材,自给自足。都市里,成片的屋顶仿佛被遗弃的空间,了无生气。而贵春的屋顶菜园却是一片清凉世界。不足100平方米的绿色屋顶,用它的每一个叶片,净化着都市的空气。它们是贵春送给这个城市的礼物。
不好运动,不锻炼,也没有这天赋,对养生有自己的谬论。好静,所以种菜对我而言是好活计,一个人的事,不受牵绊,自得其乐。更有三五好友,相约而来,享受劳动成果,还是开心的事。
我的隔壁邻居是我的好榜样,他是一个花农,已退休多年,还真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得清闲自在。
人陪伴自己走完一辈子,你看,多么喧闹而孤独。互相张望只是向自己反复凝视。所以,在我的退休生活里修禅是应有的内容。
平生有两位好朋友,都在四十岁上下,在人生岁月的大好时光里出了家。心态平和,心里坦荡,是我和他们交往的感受。一个从事书法,一个是美术科班出身。一个在大寺院,一个在小寺庙。大寺院烟火鼎盛,小寺庙清幽宁静。我自然更钟情于后者,而且这小寺庙就在我所在城市的隔壁,驱车也就一小时的路程。小寺庙在山的半山腰,四五百级台阶,拾级而上,面朝水库,是一个修行读书的好地方。兄弟相约,留一个房间给我安顿,这么好的情意,我怎能辜负?退休的时光里,这是一个好去处。退休生活浪漫是必须的,我不会选择去游历大川山河,但会选择小桥流水人家,那儿可以蜗居,有流水叮咚,有榕树遮阴,有黄狗相伴,更有知己闲聊。两个老人静坐庙头树下,恬淡,安详,温暖静默。
把心安顿好,就是要积累灵魂的财富,注重内在生活。教书的职业,我一直认为是纯粹的。只要你不是被裹挟着走,还是有自己坚硬的内心生活的。我一直就不明白,从事语文教学的同行,非得要说自己当初是多么的不情愿。至今,我没有对教语文有什么可后悔的,纯粹的课堂,纯粹的孩子。年轻时候,我的愿望其实是做一个行吟诗人。但是事情终于不是那样发生,当然也不会那样结束。我就是一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