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涛,男,中共党员,高级教师,现任教于江苏连云港师专一附小。
曾获“港城名师”、“省青年岗位能手”、市 “333工程”首批名教师、学科带头人;获江苏省优质课一等奖、市基本技能大赛一等奖等;出版专著《重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新范式》;有60多篇论文公开发表;多次获江苏省“教海探航”“师陶杯”论文评比一等奖。
我喜欢读郑板桥的诗,也喜欢品他的画,尤其是他笔下的那风中的“瘦竹”——“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我自喻也是“一枝清瘦竹”,人瘦,但精神,所以没作渔竿,而做了一名小学语文教师。
新竹高于旧竹枝,
全凭老竿为扶持
1997年7月,带着几许彷徨与不愿,我总算读完了中师。因为家庭经济原因,毕业前夕很想被“保送”,甚至想自费考读海州师范大专班,实现自己的“大学梦”,但现实毕竟是残酷的。同年8月我来到了离家近50里地的赣榆县墩尚镇中心小学报到,从此开始了我做一名小学教师的历程。
“人,诗意的安居。”海德格尔的这句话,我似懂,又非懂。做教师,屈指算来已16个年头,虽谈不上是老教师,但“呆过”的学校却不比老教师少,村小、乡镇中心小学、县城民办学校、连云港师专一附小、连云港师专一附小浦东分校……经历算是丰富了。
经历是丰富了,但每到一个地方都是“新竿”,“新竿”拔节的滋味是艰涩的。1999年8月在镇中心小学工作好好的我,为了能使自己能“诗意的安居”,获得“两室两厅”新房(所谓的“两厅”是由当时的旧教室改建的宿舍,“两厅”则是在旁边加盖的小偏房,仅供做饭、放个杂物),我被下派到一所村小,全校100多名学生,8位老师。风里来、雨里去这些都算不了什么,最难熬的是一个人呆在学校的寂寞。因为,每到农忙时节,能“坐镇”学校的仅有我一人,为何?还不是就我一人家里没有农活,可以想象一下当时我所在的那个圈子里的“寂寞”了。还好,当时的老校长陈振军对我非常优待,也看出来我的“寂寞”,“小王,明天镇(县)里有个培训,他们都不去,还是你去吧……”就这样一次、两次、三次……在村小的那两年没有少出去,想想也是优势吧,于是我就有了经常“见世面”的机会,期间也接触到了很多的专家并得到了他们的悉心呵护与关照。
“小伙子,趁年轻,好好干
吧……”“使劲往前跑,找个适合自己成长的地方……”一路走来,一路叮嘱。也正是这样的叮咛,我离开了村小,离开了镇中心小学,毅然选择了一所民办学校——赣榆中英文学校,做了校长的“贴身秘书”——办公室副主任。想想那两年真的是得到了实实在在的锻炼,做人、做事、做研究。但寒暑假招生这事却让我悲喜交加、疲惫不堪,渐渐我就发现这里并不适合我,所以“好景不长”,2006年暑假,当我从朋友那里得知连云港师专一附小,这所全市最好的学校正面向全市公开招聘骨干教师的消息后,我兴奋地抱着试试看的态度,瞒着学校领导参加了招聘。我只能说我是幸运的,我“挤”进了全市最好的学校,并当了一名语文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