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正是如此,让我无论何时何地都忘不了,忘不了手把手扶我进课堂的徐德翠老师,忘不了一字一字为我斟酌论文的朱红甫老师,忘不了带我“走南闯北”听课的范吉忠校长,忘不了给我机遇的张义宝校长,忘不了不断为我搭建平台的戴咏芳校长……是他们让我无论身在何处,都拥有家的温暖,向上的力量和信心。让我对语文教学有迷恋之情,为我鼓足了向前“跑”的勇气和干劲。俗话说得好“你能走多远,某种程度上取决于跟谁同行。”如果你认的人多,行的路远,认的人又比你强,行的路又比较曲折,那么你会发现,你成长得会越快。毋庸多言,我就是一个鲜活的个案。
已是风中瘦竹,还顶风前行,曾不免牵动着很多人的关心……是呀,没有他们的关心与扶持,我这株“瘦竹”又会如何?或许早已淹没在茫茫“竹海”之中。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郑板桥的这句诗中所彰显的是竹的气节,竹的精神,而我对语文教学的“钻”也正缘于竹的这种气节与精神的感召。不立“破岩中”,而立“三尺讲台”,如何能得到同行、学生、家长的认可?做教师以来这个问题一直拷问着我,鞭策着我要学习,学习,再学习。于是我选择了努力,选择了吃苦,并不断地“盘点”自己——回眸2007年,累并快乐着:有同事曾问我:“你写这些不累吗?”每每这时我总是很不好意思,不知说什么好。但自己的心底里明白——“累,真的很累!”然而“人各有一性,不可疆人以同于己,不可疆己以同于人。有所同必有所不同。”或许自己就是那个有个性的一个,还是走过去再说吧,谁让自己是跑着“行走的”。
……
畅想2014年,心存感激和希望。因为,我也有自己的梦想,做最好的老师。
这期间虽然所处的环境与角色不断发生着改变,但是始终没有改变我对语文教学的热情。尤其是七年的农村教学经历让我感受到了朴实的美丽——老教师的课堂朴实,乡村的孩子朴实,家长的笑脸朴实……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淳朴,一直影响着我。如今“朴实”已经成为我教学风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正是这份“朴实”,我对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与追求也越做越扎实。
有遗憾的创新永远高于无缺憾的平庸。在阅读教学上我尝试改变了以前“以阅读为中心”的传统思维,树立“阅读是学,表达是用,学以致用是根本”的语文阅读教学“表达本位”观,提出语文教学“语言是其根,思维是其脉,情感是其实,生活是其源”的教学主张,建构起“以表达为本位”的阅读教学范式。并于2011年出版个人专著《重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新范式》(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副教授、教育学博士、《语文教学范式研究》作者李冲锋为本书作序并评价:“王老师所主张的‘语言、思维、情感、生活’四位一体的教学范式,是一种打通语文教学文脉、融注学生生命体验的教学范式,这种教学范式,既避免了只见知识、只重文本,不注重人的教学倾向,又避开了脱离语文教学的本体——言语而抽象概括的蹈空现象,让语文教学真正落到了实处。”
每一项研究在取得一定成果之后,要再想上升一个层面是很艰难的。2011年作为连云港市首批学术领军人才培养对象和特级教师后备人才,在选择自己的研究方向时,我毅然还是选择了对“阅读教学范式”的研究,并得到了著名特级教师李震等专家的认可与指点。之所以要选择这个内容其目的就是想在“语言、思维、情感与生活”四个维度找准可以“策动”的支点,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以小博大”教学目的,探索并构建关于“阅读教学范式”方法论的理论体系——“阅读策动论”。对我这样一名一线的小学语文教师来说应该是一个高难度的挑战,但还好的是这么多年我一直都在做这个方面的实践与探索,《教学策动:重塑阅读新范式》等多篇相关文章公开发表。《七彩语文·教师论坛》副主编钱锡铭老师在他的专著《享受母语——我的语文教学观》一书中转载该项研究与实践成果,并这样评价:“连云港师专一附小的王金涛老师指出的,‘倡简’不是简单化,‘务本’不是程式化,‘求真’不是随意化,‘有度’不是限制,课堂教学不能搞模式化,要从‘模式’走向‘范式’,以语言为根、思想为脉、情感为实,构建本性、本真、本色的语文课堂,从而更好地推进语文教学的改革。”“王老师结合《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这篇课文的教学。探究了‘以小博大’的教学模式:策问题以动全局——提纲挈领;策对话以动体验——情动辞发;策外延以动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