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生命的教育”华而实,秀而美,是因为它是有情有爱的教育,情像气,充盈在每一方空间,让校园饱满、生动,爱是力,作用于生命的每一寸肌肤,推动生命往前行进。秦晓华是教育的“思想者”,是生命的“思辨者”,更是“走进生命的教育”的践行者。而“走进生命的教育”思想的形成过程,也是秦晓华的精神成长历史。
秦晓华的精神成长经历了三个阶段:崇拜——怀疑或价值重估——创立。崇拜,源于阅读引发的认同。十年前,在徐州市教科所举办的读书会上,主持人郑少华老师晒出了秦晓华的读书单,其容量之大,涵盖之广,引发赞叹声一片。而如饥似渴的阅读渊博了他的知识,丰富了他的灵魂,给了他怀疑的勇气。发现了教育的弊端,对教育重新评估,是个体独立精神的体现,由此引发的对人生价值的重估,对于他来说,意义非凡。“怀疑与评估固然重要,但若没有创立,怀疑与重估便失去了厚度。”是的,没有创立,怀疑的价值将大为降低,生命的意义也将失去一半。正是认识到这一层,在紧迫感和使命感的激励下,秦晓华才有了基于实践的激情而理性的总结。
思想者注定是孤独的,但并不因为孤独就迁就,就趋众,就媚俗,以致模糊了理想,消蚀了特质,湮灭了精神,“蜕变”为教师中的“功利主义者”。坚持思想的独立,在怀疑中批判,将教学创新和教育立言作为生命的“规条”去遵守,不仅让秦晓华找到了一个“思想者”的成长路径,也带动了周围的人。在学生的眼里,他最美。教师刘林涛多次到校长室找他,都吃了“闭门羹”。原来,他在教研活动的现场,在课堂里,在与老师、学生对话。秦晓华也有坐稳校长室的时候,那必然在放学后,在节假日。这是他的总结时刻,记录生活,记述思想。一段时间里,校长室的灯光照亮了刘林涛前行的路。将秦晓华作为榜样和标杆去学习,刘林涛也收获了自己的成长。
用思想引导,用行动引领,即使在不为人知的“独处”时,秦晓华也不降格以求。一家三口到某地旅游,回程等大巴时,天降大雨,人们争先恐后地朝车上挤时,他们一家三口静静地站在一边,车子挤不下,他们就在异乡的雨地里看着渐行渐远的汽车,然后相视一笑。这时,在秦晓华的眼里,整个世界成了大课堂,而他,依然是那个言传身教的“思想者”。
研究秦晓华的“走进生命的教育”思想,笔者发现,秦晓华既是观照理想的现实主义者,又是立足现实的理想主义者。说他是观照理想的现实主义者,是因为他追求教育的功利,但目标和目光始终放在生命上,以促成生命成长为己任,他的教育行为也就具有了超功利的性质。他发现传统教育的弊端,不愿受其羁绊,主张对教育进行深层次的改革,但也反对摧枯拉朽式的革命,他的改革方针是“结合实际,校准方向,找准路径,定准措施,精准实施”。他反对坐而论道,在行动中崇尚理性,探寻的教育策略只是为了促进生命的成长,且所言所行充满温情。说秦晓华是立足现实的理想主义者,是因为他求本务实,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教育环境里,不谄媚,不急躁,始终能用积极有效的教育实践,给他身边的人送去最真切的祝福。即使在教育改革中遭遇了困难和阻碍,他也对理想不离不弃,在行动中不苟且,始终执着坚定,温情而执着。理想与现实的融通,使得秦晓华“走进生命的教育”思想一天天走向丰满,走向丰富,让更多的生命受益。
(作者单位:江苏新沂市阿湖中学)
责任编辑 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