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看到央视3套《向幸福出发》其中一期播出时被命名为《腹隐珠玑 心怀锦绣 六岁神童 世所罕有》节目的部分内容,让我认识了一位6岁国学神童李尚容。年幼的李尚容随口抛出大段大段四书五经中的句子,熟读国学经典且能活用,让主持人连呼佩服、自认“没文化”。她称自己在父母的指导下读过《论语》《大学》《中庸》《笠翁对韵》《三字经》等古代典籍,与央视两位主播对话时,自信、大方,口吐莲花,出口成章,引经据典,语惊四座……让人惊叹与感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国学经典熏陶与哺育出来的孩子就是不一样!
一上场,她那出口成章的气势,就把两位主持人都震慑住了。只见她向两位主持人抱拳道:“小女子自天津来,常闻二位盛名,不曾相见,时常渴慕。今日得见,兄台气宇轩昂、温文尔雅。阿姊明眸善睐、绝代风华,果然名不虚传。不胜荣幸。”主持人现场考验她对古诗词的背诵与理解,她简直是对答如流。
主持人问她《易经》中最喜欢哪句话。她答:“我最喜欢的话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而她自己的理解是,一个人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坚持下去都会有收获,以及一个人要能容忍别人。主持人李佳明闻此言评价她“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她还从《黄帝内经》中学到日常生活的一些好习惯,比如早睡早起,吃饭要吃7分饱以及小孩感冒要“推天河水”(从胳膊肘向手腕推)等等。她称自己的偶像是李白,最喜欢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楼空江自流……”这些诗句她张口就来,随口吟出,颇具韵味,令人击节。主持人开玩笑问她白居易《长相思》的“长相思”是什么意思,是不是很长的相思?她摇头说:“不对,是两个人非常思念对方!”
由此,我不由得联想到自己孩子年幼时的一些真实故事。我的小儿子刚入小学(7岁),日常用语常常令我们吃惊(实际上只要留心他的表达,每天都能发现他的“惊人之语”)。随举几例,以作说明——
一天深夜,她妈妈起床带他上厕所小解,他望着窗外,轻轻说了一句:“妈妈,好宁静的夜晚啊!”(他没有用“静”或“安静”,而是用“宁静”)
有些天,他的嘴角发炎红肿,我拍了照片传给医生朋友。过了一会儿,他问:“爸爸,医生有没有回音了?”(他没有用“回话”或“回答”,而是“回音”)
我烧好晚饭,他看到桌上的肥肉,说:“每当看到这道菜,我就难以下咽!何况你这今天烧这么多肥肉呢!”(他没有用“吃不下去”或“不想吃了”而是“难以下咽”;他没有用“而且”,而是“何况”)
一天晚上,我敲开核桃给他吃,他欢呼:“坚硬的核桃开裂了!”(他没有用“碎了”“开了”,而是很书面化的“开裂”)
放学路上,他戴着头盔坐在我的电动车上,我对他说:“下雨了!”下车后,他摘下头盔对我说:“哦,的确下雨了!”(他没有用“真的”,而是用了很书面化的“的确”)
那天,学校组织秋游。早上,我骑电动车送他去学校,路上下起了毛毛雨。他忽闪着大眼睛对我说:“爸爸,这毛毛细雨应该没什么大碍的……”(孩子的心理是希望今天的秋游照常进行,不受天气影响,因为这是孩子一学期里最期盼的、期待已久的事情!)
我从来没有教过他“宁静”“回音”“难以下咽”“何况”“开裂”“的确”“毛毛细雨”“大碍”等词语(估计一年级语文老师也没教过),完全没有让他理解过这些词语的意思,更没有让他用这些很书面、文雅的词语练习造句、说话之类,然而——他却是那么自然、轻松、顺利地脱口而出——恰当、得体地运用于日常生活之中。何也?
幼儿园时,孩子就喜欢读书。我每天读《格林童话》《安徒生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