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与积累,能够自然地为学生的语言发展插上自由翱翔的翅膀!以下两例或许更能说明问题——
一个星期日,我带着他去乡下农村看望他的爷爷奶奶(我的老父母),他提出要求到乡间田野小路上“探探险”“考考古”(这些是孩子自己的用词)。我们走到一条路的尽头——水塘边,他指着水边随风摇曳的芦苇问我:“那是什么?”
我说:“芦苇啊!”
他惊呼:“啊,‘只在芦花浅水边’!”(原诗为唐代司空曙《江村即事》:“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年前,我骑电动车载着他也是去看望我的父母,他坐在车上,突然手一指:“爸爸,你看——‘栗熟大如拳’!”(原诗为唐代刘蕃《状江南·季秋》:“江南季秋天,栗熟大如拳。枫叶红霞举,苍芦白浪川。”)
这两句诗,孩子恰当地随口吟出,让我惊讶孩子的聪颖,也让我感悟与感慨平日的“积累”对于“语用”能力形成与发展的巨大作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语用”——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语用”之枝总是生长于“积累”这棵大树之上;“语用”之技能总是孕育于“积累”的肥沃之壤。我的孩子早已养成每天诵读古诗词的习惯(睡觉前都要读背十几分钟的古诗文),日积月累,不知不觉中积累了为数不少的可观的古诗句(不下100首)。有了这样的“量”的积累,“质”的飞跃也就指日可待矣!
再看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先生在《教语文其实很简单》一文中讲述的这个真实的事例:“有一年,吉林省吉林市丰满区教育局决定全区小学毕业班来一次会考,看看小学的教学质量究竟怎么样。这一考不要紧,考出了个令人注目又令人吃惊的问题:全区3000多名毕业生,语文前17名的学生都是区第二实验小学杨巧云老师班上的,并且,班里的其他学生排名也很靠前!而且,该班数学成绩也不错。杨巧云老师名不见经传,平时几乎没上过什么公开课!这样一位默默无闻的人,怎么能教出语文成绩这么优秀的学生?这件事惊动了省教研室的邓治安主任。这位全国有名的资深语文教育专家带人到吉林市丰满区第二实验小学去调研,发现:杨巧云老师六年来只抓了两件事,一是读书,大量地读课外书;二是写日记,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内容不限。别的家庭作业基本上没有。学生写的日记,从篇幅上看,有长有短,长到几百个字,上千字,短到只有一两句话。从内容上看,包罗万象,有记事的,有状物的,有议论的,也有写读书心得的……”六年来,杨巧云老师坚持引导学生读书、作文,日积月累,这就是创造这个语文教学奇迹的秘密所在。
清人陆世仪指出:“凡人有记性,有悟性。自十五以前,物欲未染,知识未开,则多记性,少悟性。十五以后,知识既开,物欲渐染,则多悟性,少记性。故凡有所当读之书,皆当自十五以前使之读熟。”
当代脑科学研究认为,2-l0岁儿童大脑神经功能分工不明显,其学习语言是全脑学习,因此儿童时期是人一生中学习语言的最佳期;10-12岁以后,大脑神经分工逐步完成,右脑区域管语言,左脑区域管思维,半脑学习语言的效果当然不如全脑学习。
在孩子的启蒙阶段,在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把握孩子“多记性,少悟性”的身心发展规律,让孩子日有所诵,日积月累,让孩子从小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国学经典的滋养与哺育,功莫大焉!
正如上海师范大学吴忠豪教授在《再论语言积累是学习语文的基础》一文所指出:重语言理解,忽视语言积累是现代语文教学的一大失误。亦正如于永正老师在《也谈语言积累》一文中所言:“我们的学生没有多少对语文有兴趣的,他们的兴趣全被老师喋喋不休的讲解和无穷无尽的练习题消磨殆尽了。如果我们的老师都能按课程标准说的‘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去做,注意语言的积累,我们的语文教育就有希望了,我们的学生就有希望了。”
重视语言积累,强调多读多背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在我国流传了2000多年。忽视语言积累是现代语文教学的一大失误,忽视国学经典与优秀传统文化的启蒙与传承更是现代语文教育的失误。
6岁国学神童李尚容的成长,进一步启示我们:从小让孩子得到优秀传统文化与国学经典的滋养与哺育,孩子的精神世界与语言系统能够同构共生、相得益彰,实现人的更加和谐、完满的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南京市溧水区实验小学 )
责任编辑 黄佳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