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校呆久了,见了各式各样的学生,也接触了许多的家长,心中常常生出许多复杂的情感。实在是许多家长让人忧心,以至脊背发凉。世人常说,家有逆子必会“坑爹”。岂不知,事实很多时候是天真烂漫的一个孩子,让愚蠢的爹娘毁了。因为,每个有问题的孩子背后,至少有一个令人恼怒、忧虑又无奈的家长。那样式也算是五花八门了,套用托尔斯泰的一句名言,优秀的家长都是相似的,糟糕的家长则各有各的不同。
有一些家长,总觉得自己“无权无势”,利益也总被别人侵占。于是,拉开一副光脚不怕穿鞋的架式,摆出一副撒泼打滚的无赖嘴脸。凭此可能得到一点小便宜,便将此当作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传授给孩子,全不知该教育孩子靠不懈的努力去创造自己的生活。在学校曾遇到一名被如此教育过的高三女生。因为与同学发生矛盾,便在楼道闹将起来,气急败坏地大肆谩骂,不但辱骂与她发生矛盾的同学,而且辱骂批评劝阻她的老师。语言极其不堪入耳。当时正赶上期末考试,那名女生在楼道近于歇斯底里地不间断谩骂,从老师到校长,任何人的批评劝阻,她毫不理会。将其家长请到学校,其家长则只是一味地指责同学和老师,对自己孩子的错误又一味地袒护狡辩,口中也是不时有污言秽语。在与老师的沟通中,家长一直毫不隐晦地强调他们对孩子的教育就是不吃亏,谁招惹她,就打,打到对方不敢惹她为止。
还有一种家长唯以利益作人生目标,自己通过努力感受到物质带来的快乐,便希望孩子保持并扩大这种快乐。于是,琴棋书画语数外无所不学,也会培养孩子的优雅和礼貌,初接触时,会给人留下举止得体的印象,但只要遇到利益必是锱铢必较。初二年级从外地转来一名女生,学习优秀,聪明机灵,颇善于表达。班主任对她很器重,想培养她做一名班干部。不过很快老师们便发现让她为班里或同学做点工作,她会很不情愿,且有各种推脱辩解的理由。学习上她也不愿帮助别的同学,一次她的作业本被同学借走,传到最后一个同学手里,那名学生放学时忘记及时还她。晚上,其母得知此事,认为是有同学故意使坏,便在微信群非常不客气地指责老师和同学对别人不负责。此后,她的作业本也再未借给过任何同学。对老师同学,她需要别人帮忙时,会表现得谦和礼貌;对事,与己有利的从不谦让,无利的从不主动上前;对家人,她的言行也令人惊愕。因为父母不在本市,她与祖父母一起生活,一次,老师关心地询问她与祖父母一起生活是否习惯。她却不屑地说,她奶奶做的饭超级难吃,没法下咽。后来她姥姥因病住院,她又厌烦而冷漠地对老师说,她姥姥要到北京看最好的大夫,住最好的医院,“糟钱呗,挣这点钱还不够她造的”。那女生转学一个学期,那些曾和她交往过的同学渐渐都离开了她。
还有的家长糊涂粗暴,自己整日浑浑噩噩,人生无目标,遇事不思考,有爱却不知如何表达,也就可怜了他们的孩子也没头苍蝇样四处乱撞。我家前楼新搬来一对年近六旬的夫妻。他们搬来不久,一天我正坐在窗前读书,窗外一声恼怒的斥责,毫无征兆地瞬间充斥在楼群间。“你怎么自己走呢?咱俩不是得一起走吗?我还在那等你哪!”“我没看见你,我哪知道你等我?”斥责声未落,另一个声音也很恼怒地响起来。听声音,对话的应该是一位老太太和一个小姑娘。“咱不说好一起走的吗?我说买切面。”老太太又说。“你什么时候说买切面了。我看不见你,就自己回来了。”小姑娘又答。同样意思的话,她们颠来倒去,循环不断地重复着。我无法读书,欠起身向窗外望去,见是那新搬来的老太太和一名10岁左右的小姑娘站在楼栋口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