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这种学科最核心、最基本的知识,就像树根一样,整个学科的体系都从其上生发出来。字、词、句、段、语、修、逻、文都是语文的根本知识,抓住这些根本知识设计思维活动,能使思维深深植根于语文的沃土之中,并且长干、开枝、散叶、生花、结果。
而我认为语文思维活动应该是综合性的,因为语文的根本思维方式是综合思维。如对“大”的理解,这里面就包含着人生阅历、审美情趣、结构篇章、写作艺术等多方面文化问题。思维单一,见“大”而不知,书怎么能读出味道呢?所以我倡导“通过语文活动过程学习”的语文学习方式,认为这才是语文学习的恰当方式。
2. 引导学生经历扎实的思维活动过程
我的小学、初中、高中语文老师教学都很扎实。那时候读课文要求划分段落,课堂上师生时常为了某一段应该归入上一层还是下一层发生争论。高中老师经常要求我们先“解题”,一组组地“分析”句子间的关系,一段段地“概括”段意,再把意思有关联的段落“归纳”成一个个层次,最后“归纳”出全文的中心思想。这种方法在今天引起很大争议,甚至被斥为“尸体解剖式”语文教学。不可否认,虚假的文本细读,以刻板的段落、句子分析而致文本支离破碎,把阅读变成了一种技术性的分析;致使学生忽略文本的整体美感,丧失阅读热情。但我们不应混淆虚假的文本细读和真实的文本细读。真实的文本细读,是在整体观照之下“细研文意”的过程。
我教学生,从来没有放弃过扎扎实实的训练原则,力求引导学生在一个个完整的思维过程中,把相应的步骤、每个点都落到实处,基于文章的整体理解具体语句,认真思考一个个语句与全文的关系。我曾经提出过一种阅读教学的观点,即引导学生“读好这一篇”,有的老师认为这与新课程提倡的“课文不过是个例子”的理念相冲突,其实并不冲突,“这一篇”读不好,它怎么能成为例子呢?
事非经过不知“易”。扎实的思维活动,其过程看起来略显笨拙,但是效果却好得很。有一年,北京的王陆博士来学校调研听课,我上的是《满井游记》。其中一个活动是:翻译句子,并与自己的积累相联系,谈谈阅读感受。例如:“鳞浪层层”让我想起了曹操的《观沧海》中的诗句“水何澹澹”。学生们一句句翻译课文,联想想象,畅谈感受,颇给人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感觉。课后王老师问我:这篇课文就上了这么一堂课吗?我说:是。我的学生长年举一反三式地学习,确实到达了这样的境地。
最重要的是,这种扎扎实实的思维活动,也培养了学生稳重、大气的处事作风,他们细致不失大胆,沉稳不失灵动。
3. 引导学生经历质朴的思维活动过程
鲁迅先生曾提倡刚健质朴的文艺,我也希望自己和学生能有刚健质朴的学风和品格。我经常设计各种“好玩”的思维活动,但坚持以质朴的思维活动为主线。
一是自学。我坚持让学生先独立探究,遇到困难查书、查字典解决,有了疑问、观点,反复推敲而后再大胆与人交流。合作学习非常重要,但你得先有与人合作的准备和资格。独立学习能够养成学生喜欢接触问题,敢于面对复杂艰深的问题,善于研究,能够解决问题的品质。“在自己做的过程中自己学!”这是我对学生学习品质的最低要求。
二是关联。学会打通知识。我们经常进行的思维训练是:由此你想到了哪些文章、语句——说说他们的联系——你由此产生了哪些新的想法。关联活动,就像超文本链接一样,一面面、一重重地打开学生新的思维境界,帮助学生实现了思维的融会贯通。
三是辩难。我的课上,设计有“辩难”环节,引导或“强制”学生对问题提出疑问,提出反对意见,并有理有据地陈述观点。
四是读写结合。读必写,写必读。
五是发表。出墙报、办班报、编文集、演讲、辨认、朗诵、投稿、参加征文比赛、写QQ日志、发朋友圈、采访、沟通、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语文学习是社会交际性学习,发表是最根本、最朴实的学习方式之一。
质朴的东西易久长。过于宝贵的东西,宁可直中取,不向曲中求。
在这个基于根本问题的完整的、扎实的、质朴的真实性思维活动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提高。
三、攒零合整:涵养思维能力
我一般采用综合性的过程思维活动,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生成和提高。
1.“逼近本质”式思维训练
《孙权劝学》一课,我把主题确定为“孙权的劝说之道”。活动如下:孙权看到的现象是什么——现象反映出的问题是什么——问题的实质是什么——孙权该怎样解决问题——问题解决的标准是什么——问题解决得怎么样——问题解决中出现的现象是什么——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