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育发展的历史来看,教育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师本教育阶段。从有记载的教育开始,就是以老师为尊、学生为从的教育时期。这一阶段,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教师左右着学习者的思维和教学活动的始终,课堂上学习者跟着教师转,教师有绝对的权威。第二阶段,生本教育阶段。20世纪末期,我国出台了《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规,在很大程度上保护了未成年人受教育的权利,促进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尽管对未成年人的权利再怎么重视都不为过,但客观而言,生本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不少教师的正常执教。经历了前两个阶段后,我们在反思,怎样的教育才能顺应人心、顺应学生自然发展规律?在借鉴中国古代理学中的“心学”、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思想、21世纪以来兴起的“以心为主体”的企业管理学等学说的基础上,结合我校“通心教学”“学问探法”等教研成果,我们提出了要以“心”为本,对学生进行“心品教育”,对学校实行“心本管理”,从而在教育过程中使校长的心、教师的心、学生的心、家长的心紧紧联系在一起,达到最佳的育人效果。
心指心品,即个体的心理品质。心本指以“心品”为本,心本教育就是以“心”为本位实施管理和教育的理念。它既包含心理学意义上的概念,即对学生进行心品培养,又包含教育学、哲学意义上的概念,即在学校教育和管理中要以“心”为本,以“心”为先,从“心”开始的教育理念、管理思想。我们的心本教育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落地生根:
1. 构建心本教育研究体系
(1)成立心本教育科学研究小组。心本教育科研小组以校长为组长,主管教学副校长为常务副组长,部分行政、骨干教师、家长代表为成员,同时聘请两位特级教师为顾问,全方位开展心本教育研究。
(2)开展心本德育、心本教学、心本后勤、心本团队四大方面的研究。心本教育的核心是心本管理,把“心”作为根本来管理,既要由“心”出发,尊重人的内心感受,又要善于影响人的心灵,由心灵的外在感动转化为管理者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家长、家长与教师之间心灵内在的交流与自觉。德育、教学、后勤、团队,涉及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抓好了这四方面的心本研究,心本教育工作就能贯穿到学校的所有工作当中。这四方面,作为心本教育研究的子课题,由德育线、教学线、后勤线、群团线人员分别负责研究,制定具体的研究方案,定期召开研讨会,每学期总结研究成果。
2. 构建心本教育文化体系
心本教育,是一项“心”的工程。它既来自个人内在的心灵觉醒,也来自外在文化的影响。因而,学校文化氛围的营造、文化系统的一致性显得非常重要。基于此,我们在总结和继承学校历史文化的基础上,经过各方面的论证,进一步形成了以“心”为主线的核心文化——办学理念:心本教育、通心育人;校训:挥文笔、攀元峰、做真人;校风:崇文心、尚武心、博爱心;教风:仁爱心、善导心、励志心;学风:好学心、善问心、进取心。在学校核心文化的指引下,各班也根据实际形成各自的班级文化特色。学校通过国旗下讲话、传统节日活动、主题教育活动,让每一个师生掌握学校核心文化的实质,并由此形成遵纪、守法、勤学、敬业、尚德、上进的文化自觉。
3. 构建心本教育课程体系
课程是学校教育活动的核心,构建心本教育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可以让心本教育更好地落到实处。
(1)开发心本课程
学校成立五个校本课程开发小组,分别编写出崇文心、尚武心、感恩心、博爱心、进取心五个系列的校本教材,供全校学生使用。“五心”校本教材,既体现了“心”的教育内容,又切合了学生成长的内心需求。
(2)构建心本课堂
课堂教学是实施心本教育最重要的环节。为此,我们在传承学校过去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明确了心本课堂的五个程序:情境入课,目标导向,异步导学,反馈强化,通心结课。情境入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教材编者之心、教者教学匠心、学者学习之心“三心”相通开路。目标导向,明确学生的学习的目标,是学者与教者、编者的(下转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