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从倡导并实施者的案例来看,“海量阅读”是在课堂上进行的,课时毕竟有限,有规定的教学任务要完成。那么,课堂上的海量阅读如何操作呢?我还是引两个“海量阅读”的案例来做一下解析:
一本语文课本的学习,一年级如果除去拼音教学的时间,二到六年级除去写字的时间,单算阅读教学两个星期就能完成。到了高年级,我们师生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伍,高谈宇宙之奥秘,纵论天下之文章,妙语连珠,有华章迭出之美,激扬文字,呈大气磅礴之势。读书成为幸福之旅,教学变为愉快之行。道家的谦下养生,儒家的精进利生,涤荡着繁杂的教师职业带来的浮躁、茫然,滋养着我们师生的从容优雅。(韩兴娥《“两周学完一本教材”的奇迹是怎样创造的?》)
漯河市第二实验小学有两位年轻的语文老师张晓云、刘博更是把语文书的学习压缩到了8天、4天甚至跳过语文书的学习,直接进行经典诵读。(《教育时报》“他们用四天时间学完一册语文书,你敢吗?”)
从上述操作来看,实现“海量阅读”是以大幅度浓缩甚至“跳过”语文教材的教学时间来实现的。
再次,海量阅读如何做到熟读精思?海量阅读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第一条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有明确的论述:“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是与新课程理念高度吻合的,教材中将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培养的因素通过课文进行了有效渗透,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的教育优势。而在上述试行“海量阅读”的班级,语文教材的学习时间被大幅度地压缩了。学生的阅读理解力、语言表达力、思维发展力、文化感受力等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不再以教材为蓝本来实现,而代之以“海量阅读”,那么,倡导兼实践者们用什么方式来完成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的呢?
我把小学六年分为三个阶段: 1. 一年级在“海量阅读”中识字; 2. 二、三年级主要在“海量阅读”中诵读、积累; 3. 四、五、六年级则“海量诵读经典”。我称之为“课内海量阅读”三部曲。紧紧围绕三个关键词:时间关键词:课内。质量关键词:海量。方法关键词:阅读。(韩兴娥《我的“课内海量阅读”三步曲》)
我对韩老师的“三部曲”不持异议,只是对她的“质量关键词:海量”表示困惑。现代汉语词典对“质量”一词的注释是:①事物、产品或工作的优劣程度:如:商品质量、教学质量、建筑质量。②量度物体所含物质多少的物理量。也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国际单位制的七个基本量之一。单位是千克。显然,“海量阅读”应取第一个义项。而“海量”只显示数量,不能显示质量,即数量不等同于质量。再者,数量与质量在通常情况下不成正比。一本可供使用一个学期的语文教材在两周甚至四天就学完了,这样的学习肯定很难做到熟读深思。即使后面留下了大量的语文学习时间,由于要完成100万到500万字“海量阅读”,速度与“熟度”(请原谅我也临时造了一个词)不是一个能成正比的关系,正如物理学上的压强原理:受力面积越小压强越大,反之,受力面积越大压强就越小。就一般人而言,阅读的速度越快,可能就来不及深思熟虑,多数情况下是囫囵吞枣。熟读静思是需要时间的。朱光潜先生说得好: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与其读十部无关轻重的书,不如以读十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与其十部书都只能泛览一遍,不如取一部书精读十遍。“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两句诗值得每个读书人悬为座右铭。读书原为自己受用,多读不能算是荣誉,少读也不能算是羞耻。少读如果彻底,必能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涵泳优游,以至于变化气质;多读而不求甚解,则如驰骋十里洋场,虽珍奇满目,徒惹得心慌意乱,空手而归。(朱光潜《谈读书》)。笔者9岁时遇上“文革”停课,去乡下外婆家当了三年的放牛娃,三年当中只接触了一本残破不全的书——秦兆阳的《在田野上,前进!》,那本封面封底全没有,只能从书脊上隐隐约约看出书名和作者的小说,陪伴我整整三年,在翻来覆去的重复阅读中,我完全进入了书中的世界,与书中的人物同喜怒,共哀乐。这本书对我后来的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可以说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平心而论,“海量阅读”的倡导兼实践者是很有教育情怀的,他们身上有着非常可贵的使命感和开拓精神。我对“海量阅读”解决了语文教学中长期存在的少、慢、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