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当下
当下,“海量阅读”这一教学理念正被众人们不断地在课堂上张罗着。那么,实践情状究竟怎样呢?我们先睹一个有关“海量阅读”的教学安排。
教学内容安排:小学三年级学段侧重于阅读故事、童话、传记、科幻等内容;语文、数学类的课外读物需要根据三年级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实施。每学期,教师规定学生必读书目至少有1至2本;学生还可根据自身水平自主确定读书数量。
教学方法安排:以学生自读为主,培养学生使用字典等工具书的能力和习惯,配合阅读,可组织朗读比赛、故事会等活动。
一线中,此教学案例并非孤例,而是被广泛地复制操持着。
另外,“海量阅读”教学研究还有如下特点:
1. 就学段而言,多集中于小学学段。目前而言,有关“海量阅读”的研究,小学最盛,中学清冷。此局面的形成因由纷纭。可能最直接的推因便是:山东小学名师韩庆娥老师艰苦探索、效益卓然的“海量阅读”实践,让小学老师们率先掀起了一场学习与研究的风潮。
2. 就学科而言,多集中于语文学科。习以为常的是,“海量阅读”的学科近亲总是“语文”,其次是“英语”,而数理化等理工科目当前则几乎“无人问津”。
3. 就内容而言,多集中于教学方法。一线教学中,“海量阅读”的教学方法比教学内容更受人关注。常见的教学方法有:诵读法、故事法、比赛法等。
回望历史
回望历史,“海量阅读”这个教育词汇,既不时鲜,也非炙热。
“海量阅读”的价值早已受到关注。民国时期,叶圣陶先生就曾不止一次地说道:“为养成阅读的习惯,非多读不可;同时为了充实自己的生活也非多读不可。”另外,他在《<精读指导举隅>前言》一文中还进一步提到:“精读文章,每学期至多不过六七十篇。初中三年,所读仅有两百篇光景,再加上高中三年,也只有四百篇罢了。倘若死守着这几百篇文章,不用别的文章来比勘,印证,就难免化不开来,难免知其一不知其二。”
再看看巴金、茅盾、胡适、陈寅恪、钱钟书等诸多大家的成长履历,厚厚的履历表中,满篇都写着“大量阅读”四个大字。
就笔者目力所及,“海量阅读”升温的核心事件是2011年1月6日《中国教育报》刊载的一篇题为《韩兴娥:课内海量阅读不是梦”》的文章。韩兴娥,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小学语文教师,从 2006年起,她成功地从语文教材的堡垒中“突围”,通过开展“海量阅读”在教学中创造出了骄人的成绩。她被评为了“2010十大读书人物”,其获奖理由是:
一本现行教材讲授一个学期,这是全国绝大多数学校撼之不动的铁律,可是韩兴娥只用两个星期就将一册语文教材教完了,剩下的课堂时间,她只是带领学生一起到处搜罗图书,不停地“读、读、读”!
随即,2012年,《小学语文教学》第9期刊载了《海量阅读,至简为上》一文,2013年,《新教育》杂志上连载了《从语文教材中“突围”——“海量阅读”教学的苦与乐》系列文章,2015年,《教育科学论坛》第5期刊载了《韩兴娥:以海量阅读超越一本教科书》专题报道……一时间,众多围绕“韩庆娥”老师教学先进事迹的报道文章,让人应接不暇,而“海量阅读”这个名词也在各种教育场合上显现出少有的强势。那么,究竟在韩老师手中的“海量阅读”是个什么样子呢?
1. 进入中年级后,我们师生每学期都能共读 100 多万字,这还不包括学生课外自由阅读的书籍。
2. 学课本之前,可以用袖珍童话作铺垫。多音字儿歌。读准词语,读准句子。作文:建立在诵读的基础上。
3.“海量阅读”的教学目标不是以一节课、一篇文章设定,而是以一本书、一个年龄段为单位设定目标。我把小学六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一年级,在“海量阅读”中识字;第二阶段是二三年级,主要在“海量阅读”中诵读、积累;第三阶段是四、五、六年级,进行“海量经典诵读”。
较之前述的“海量阅读”教学现状,细细考量,我们不难检视出些许变异与缺失。
首先,“海量阅读”需要铺垫与层级。在韩老师看来,“学课本之前,可以用袖珍童话作铺垫”,针对不同学段的学生,给予的阅读材料,以及随之介入的教学方法皆是有别的。这种有别,在笔者看来,至少应有两个维度的理解:第一,学段与学段之间。第二,学段内部之间。前者关注度较高,后者则不然。“小学三年级学段侧重于阅读故事、童话、传记、科幻等内容”,“小学三年级”是一个学段,在这个学段中,“故事、童话、传记、科幻”这些内容,是并行处理,还是前后介入,抑或轻重叠加?每一个内容开展之前,是否应该有铺垫呢?如果需要,又该是哪些铺垫才会让教学效益得以高效?这些才应是我们关注韩老师“海量阅读”光鲜背后更为重要的价值点,而非仅停留于“读、读、读”的感性喧哗中,怡然陶醉。
其次,“海量”之“量”未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