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十二月,我推荐给学生阅读的书籍是《雅舍小品》。十二月学生基本适应了初三的节奏,随着学习内容的不断增多,孩子们也觉得越来越辛苦。艰苦的学习后读读梁实秋先生幽默风趣、充满智慧的小文,学生们往往会心一笑,消散了学习的烦恼。
一月份是深圳最冷的季节,孩子们进入了期末复习,压力也越来越大,有部分学生休息不好,白天学习感觉很疲劳。我适时地推荐学生们阅读李娟的《冬牧场》,让学生仿佛置身于北疆的皑皑大雪中,躲进暖烘烘的冬窝子里,随着李娟有温度的文字,在阅读中安然入眠。那个阶段,班上的孩子戏谑地说:“晚上一看《冬牧场》,我就想数羊睡觉。”
二月期末考结束,学生进入寒假。寒假里,我推荐孩子们看《汪曾祺精选集》。汪曾祺是我非常喜爱的作家,有人评价他为“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他的散文小说都透着一种道法自然的美感。寒假里,同学们读完了这本书,起到了休养生息的作用。
三月,春季开学,万物复苏。我推荐学生在这个月阅读蒋勋的《此时 众生》。这是台湾画家、美学家蒋勋按照中国古代节气的轮转而写成的一本极其优美的散文集。书中一篇篇精美的文字,唤起每个孩子那颗敏感的心。把从寒假中度过的学生唤醒,让阅读带领全班进入学习的节奏。
四月,学生要经历全区的中考模拟考试,初三上下都很重视。本月我推荐全班共同阅读周云蓬的《绿皮火车》,随着这位行吟歌手走过千山万水,在音乐和冥想中淡忘生活的苦痛。周云蓬是一位盲人,但他始终坚强、乐观、充满了理想主义色彩,这些品质也正是这个阶段孩子们所需要的。学生黄嘉文在阅读这本书后写道:“人生不能缺少磨难,我们与作者相比,不知道幸福多少。我喜欢他那样自由的行走,喜欢他那样自由的歌唱,喜欢他那充满哲理性的思索。读这本书,让我在这些日子里感到充实。”
五月,可以算是黎明前最后的黑暗,这时的学生有点强弩之末的感觉。上完课的老师往往会频频摇头,感叹一节课又睡倒多少个。我思前想后,把村上春树的《当我跑步时,我谈些什么》推荐给全班的学生,让他们感受这位作家、这位长跑爱好者是如何突破极限的。书中,村上春树描绘了自己参加马拉松乃至超级马拉松的经历。突破极限,有时往往靠着无比坚强的信念和反复在嘴里心里念叨的咒语。学生梁书唯在读书笔记中写道:“上了初三以后,我慢慢开始喜欢上跑步。每次体能训练,我都咬着牙一直跑、一直跑。原来我的目标很简单,就是为了提高体育中考成绩。读了这本书我发现,原来跑步可以被赋予这么多意义。我和作者一样,在跑步中念叨一些句子,而这些句子,成为我现在生活的信条。”
六月,中考月。各个科目的老师都在减量,给学生自我学习消化的时间。在初三的最后一个月,我推荐学生阅读《林清玄散文选》。林清玄的散文篇幅不长,往往一事一理,读来回味悠长。最后二十天,读读这样短小精致的小品文,是学习之余的一种最好消遣,也是安定心理的一种最好方式。本月我没有强求学生一定要把书读完,也不再硬性要求读书笔记的作业,但大多数学生还是按要求完成了——习惯已经养成了。
中考结束,全班取得了不错的语文成绩。有学生把初三读过的十本书摆在一起,拍了一张图并发到朋友圈:“初三,哭过,笑过,读过。”下面有其他学生评论道:“因为阅读,初三没有虚度。”我也评论道:“与你们一起走过,与你们一起读过,这是一位语文老师的小幸福。”
我注意到,使用教育部统编版新教材之后,“整本书阅读”成为当下语文学界的一个热词。我一年中带着初三的学生完整地阅读了十本书,也契合了现在这股教师引领读书的热潮。回忆和反思初三一年带领孩子们所读过的书,所做过的事,变得格外有意义。
青春不散场,且读且珍惜。
(作者单位:广东深圳市宝安区海湾中学)
责任编辑 晁芳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