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的教学态度、技巧、水平上存在的差异,将会造成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那么,如何优化课堂教学,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思想政治课特有的功能和无尽的魅力呢?如何激发他们对思想政治课的学习热情和原动力呢?
一、精心备课:水到渠成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就是说,做任何事情,只有事先做好充分准备、认真谋划才能获得成功,否则就会失败。政治课的教学也是如此,要让学生爱上你的政治课,使课堂绽放多彩的魅力,就需要教师精心备课,周密设计教案。
备课是教师为课堂教学做准备的过程。然而在现实的教学中,有些教师却把备课简单化,未能对教材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进行深度解读和剖析,而是照本宣科、生搬硬套;在现代网络技术的环境下,也有的教师习惯于在网络上下载现成的教案和课件,全然不顾自己的教学对象和学情,不加分析、取舍,一味机械套用。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上一节政治课并不难,而要将一节政治课上成优质课、精品课就并非易事。一般来说,备课与教学效果是呈正相关的,备课越充分,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效果就越好。因为思想政治课新课程涵盖的知识十分丰富,既涉及自然科学,又涉及人文科学,包含了许多古今中外的名言警句;况且政治课具有很强的时代性,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联系时政热点是政治课教学的重要原则。因此,要上好一节政治课,课前需要教师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认真准备,这既要潜心研读教材和相关辅助资料,明确本节课的三维目标,准确把握重难点知识;又要认真分析学情,根据学生的学业水平特点和教材的内容确立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思考和设计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如教学方法、情境设置、探究活动、师生对话等等。于细微处见功夫。如果教师没有课前的深入思考、精心谋划和辛勤付出,绝不可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驾驭自如,把本来索然无味的政治课讲得妙趣横生、引人入胜;也绝不可能使课堂动态生成、焕发活力。
下面是一位教师讲授《文化生活》“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精彩片段:
师:大家知道,我国宋代出了一位著名的女诗人——李清照。她写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诗词,其中有一首叫《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师:请哪位同学有感情地给大家朗读一下?
生示范朗读。
师:从这首词中你能品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生:苦闷、伤感。
师:法国诗人克洛岱将李清照的这首词翻译为《绝望》。
呼唤! 呼唤!/ 乞求! 乞求!/等待!等待!/ 梦! 梦! 梦!/ 哭! 哭! 哭! 痛苦! 痛苦! 痛苦!我的心充满痛苦!/仍然! 仍然!/永远! 永远! 永远!/心! 心!/存在! 存在!/死!死! 死! 死!
师:这首诗翻译得好不好?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