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区一:脱离学生真实生活
受自身的年龄、生活阅历的限制,学生的生活经验是有限的。如果教师在课堂中创设的情境离学生的生活较远,是学生并不了解与熟悉的,这样的情境创设就收不到预期的效果。
《争论的故事》一课中,讲了以打猎为生的兄弟俩为大雁是煮了吃还是烤了吃而争论不休,结果大雁早飞得无影无踪的故事。在课堂上,老师拿出提前准备好的弓箭模型,让学生走上台前,进行情境表演。由于学生缺少相关的生活经验,因而在表演时,全班学生哄笑不断,课堂非但没有唤起学生对故事内容的更深理解,反而干扰学生的阅读理解,把注意力全放在了同学滑稽的表演之上。不是源于学生真实生活的情境创设,无法达成促进学生文本学习的效果。
误区二:机械复制学生生活
为了体现课堂与学生的生活联系,在课堂生活情境创设时,有的老师只是机械理解学生文本学习与生活实际的关系,将学生的生活在课堂中进行简单复制。表面上看是在创设生活情境,实际上学生并不能从中收获应有的内心触动,因而效果低下。
在教学《乌鸦喝水》一课时,针对文中“乌鸦把小石子一个一个地衔起来,放到瓶子里。瓶子里的水慢慢升高,乌鸦就喝着水了。”这一句话,老师在教室讲台上也放了一只瓶子,装了半瓶水,让学生走上讲台,来演示一下乌鸦是如何做的。学生一颗一颗往瓶子里放进小石子,前后足足花了有四五分钟,才看到水升高了一些。其实,在生活中,学生完全有类似的生活经验,并没有必要让学生在课堂中再演示一遍。情境缺乏一定的吸引力和新鲜度,既花费了课堂宝贵的时间,也没有让学生从中产生足够的兴趣。如果情境只是简单复制学生生活,就不能引导学生在进入情境的过程中,进一步开展语言实践。
误区三:片面联系生活实际
有些老师认为,创设生活情境,就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做亲身的生活体验,让学生将文本中的场景或事物也在课堂上感受一下,或亲历一回,这样的认识无疑是片面的。
《槐乡五月》一课生动地描绘了五月那槐花飘香的季节,表达了作者对美丽迷人的槐乡五月、对纯朴可爱的槐乡孩子的喜爱。课文这样写道:“只要哪位小朋友走进槐乡,他呀,准会被香气熏醉了,傻乎乎地卧在槐树下不想回家。好客的槐乡孩子就会把他拉到家中,请他美美地吃上一顿槐花饭。”这时,老师在课堂上端出了一碗槐花饭,并且让学生进行品尝,说说自己的品尝感受。这样的生活情境创设,是片面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因为一方面,课文语言所创造的诗一般的情境需要学生进行揣摩、感悟,体会其中的美,体会一碗槐花饭中传递的情;另一方面,槐花饭只有在槐乡,在槐香四溢的季节,再加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