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面对学生真实的学习需要,语文课堂生活情境的创设应如何有效践行呢?笔者就此谈三点个人想法:
一、化繁为简,以一当十
在创设课堂生活情境时,并不是越繁琐、越复杂越好,我们应当立足于教学效益最优化的原则,通过恰当的方法,借助于减法思维,发挥情境以一当十的效果。例如,我们可以恰当地运用实物演示,使课文内容与实际事物或现象联系起来,营造富有情感色彩的场景或氛围,帮助学生进入课堂情境,激发学生进行主动学习。
教学《航天飞机》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时,课文中有这样几个词语:“俯冲”“爬升”“翻筋斗”,该怎样帮助学生读懂词语的意思,真正理解普通飞机的“得意”,从而为接下来学习航天飞机与普通飞机的区别做好铺垫呢?一般情况下,老师采取的是讲解词意的方法,甚至直接照搬词典上的解释。可是,这样的做法却适得其反,尽管我们花了很大力气,似乎将“词意”讲得清清楚楚,但学生还是似懂非懂。
一位老师在课堂上教学这一自然段时,并没有给学生过多地讲解词意,而是拿出一架模型飞机,用动作加以演示。这些动作生动形象,让学生一下子明白了词意,对这一自然段的朗读体会也就水到渠成,并且学得有趣、投入,课堂教学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老师利用不起眼的模型飞机,进行课堂生活情境的创设,帮助学生“直觉”地读懂词语,减少煞费口舌的讲解,这样的情境创设,化繁为简,以一当十,提升了课堂上学生语言实践的实际效果。
二、体验无痕,恰当运用
“体验式”学习是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联系自己的生活,凭借直觉去感知、体悟,去发现、创造。如何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通过自我体验来建构知识?这就需要老师的引导。通过创设恰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体验无痕,在不知不觉中进行语言实践,发展语言能力。
《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是一首儿童诗,诗中围绕着“夏天”的景致,展现了孩子们在夏天的美好遐想。诗中提到了夏日的许多典型景物:雨滴睡在绿叶上,小鱼游入小河中,蝴蝶穿梭花丛中,蝈蝈歌唱草丛里……“我”变这变那,最后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为什么我“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呢”?一位老师在教学时,首先出示荷塘图,让学生仔细观察,老师引导道:“我就是池塘中一片特别特别大的荷叶,就像一柄特别特别大的雨伞。夏天太阳出来了,你愿意到我的伞下来吗?” 在学生肯定地回答后,老师说:“给同学们带来了清凉,我感到真快乐呀!同学们,你们想成为荷叶吗?你想让谁来干什么?”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纷纷表示愿成为一片大大的荷叶,让蜻蜓来休息,让小鱼来游戏,让青蛙来歌唱,让蝴蝶来舞蹈……绘声绘色的描述,加上老师适时的点拨启发,学生走进了属于童年的生活情境,张开想象的翅膀自由飞翔。
在语言实践的环节中,老师借助画面将生活情境与诗意巧妙整合,带给学生别样的内心体验,让学生将诗的意境与头脑中的生活世界无痕地融合在一起,加深了学生对于诗的意蕴的理解,为学生深入理解诗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智慧引入,促进生成
针对远离学生真实生活的课文内容,我们可以智慧地引入现代教学媒体等各种手段,通过多种方法设置情境。不但能活跃课堂学习气氛,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激发学生由此及彼地进行联想,有效地让学生沉浸于对课文的阅读体验之中,从而促进课堂有效生成,提升课堂教学效益。
《海伦·凯勒》讲述了海伦·凯勒幼年生病、在沙利文老师的帮助下学习盲文、在萨勒老师的帮助下练习说话、最终获得成功的几个片段,集中体现了海伦·凯勒顽强、努力的可贵精神。海伦·凯勒从小就因一场重病双目失明、双耳失聪,面对着的是无边无际的黑暗和死一般的沉寂,这样的情况下进行学习是多么艰难。这样的人生学生是无法真正体验感知的。在教学中,老师先让学生欣赏《海伦·凯勒》电影中小海伦学习盲文的片段,以电影再现海伦·凯勒真实的生活情境。在观影过程中,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拉近学生与文中人物的内心距离。接下来,老师又出示纪录片中海伦·凯勒在世界盲人大会上的演讲视频,搭起文本与学生内心相通的桥梁,引导学生不断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一步步为人物的顽强意志和可贵精神所打动,真正得到情感的深深触动。老师智慧地将影视作品中的资源引入课堂,引导学生熟悉人物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走进文本的深处,为学生读懂文章、认识人物发挥事半功倍的效果。
必须明确的是,课堂生活情境要不要创设、怎样创设,都应根据具体的学情以及教学内容而定;唯有如此,语文课堂生活情境的创设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作者单位:江苏苏州工业园区新城花园小学)
责任编辑 晁芳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