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作家创作要有生活源泉,要体验现实生活,论文写作也需要源泉,否则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借用朱熹的诗句来表达便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语文教学论文应该从语文教学实践的反思中来,我的创作源泉来自于三个方面:
一、源于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过程能成为教学论文写作的激发点。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对话,就是思维火花的碰撞。下面是在教授郁达夫的散文《江南的冬景》一课时,教师与学生的一段课堂教学片段:
师:为什么是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狗”不是带有贬义吗?这是一条怎样的狗呢?(生笑)
生:这里的狗是宠物狗,很可爱。(生笑)
师:那时候就有宠物狗了吗?(生笑)
生:这条狗应该是快乐的狗,没有贬义。
师:“狗”在西方文化中的确是一个褒义词,如“lucky dog”就是“幸运儿”的意思,那么除了“快乐”,还有什么其他的情感?或者说,为什么是像狗,而不是像某类人?人与狗区别在哪里?
生:人有喜怒哀乐,动物则吃饱了就睡。(生笑)
生:人很复杂,有七情六欲,动物单纯得多。(生笑)
师:那么,狗和孩子的相似处是什么?
生:单纯或者说是纯粹。
生:可爱。
生:简单。
师:所以,作者喜爱江南之冬,实际是向往一种最简单最纯粹的快乐,这快乐不带丝毫目的。
这节课给我的思维带来启发,这篇写景散文中的景物描写其实并不是全部,还有很多景物之外的深情。再结合写作背景,此文写于1935年冬,当时的中国处于内忧外患之中,列强瓜分,军阀混战。郁达夫参加了左翼作家联盟文化活动,由于国民党的白色恐怖威胁而受挫,他由上海迁于杭州,居住了两年多。此时的郁达夫表面上看似悠闲,实则是用表面的平静来掩饰内心的不平静,希望寻一个清静的去处,像庄子一样避世,而文字正是逃避现实的一种方式,它可以与现实生活保持一定的距离。
从当时的《郁达夫日记》中节选一二,对作者当时的状况亦可窥见一斑:
天气实在晴爽得可爱,……像这样一个平和的冬日清晨,谁又想得到北五省在谋独立,日兵在山海关整军,而阔人又都在向外国的大银行里存他们的几万万的私款呢!(1935年11月19日)
家国沦亡,小民乏食,我下半年更不知将如何卒岁;引颈西望,更为老母担忧,因伊风烛残年,急盼我这没出息的幼子能自成立也。今日为防空演习之第二日,路上断绝交通如故……这篇《江南的冬景》,大约要于明日才得写完寄出。(1935年11月29日)
所以,《江南的冬景》绝不只是冬景,它有对闲适自在生活的向往,有对未来的憧憬和希冀,也有魏晋名士的洒脱和淡泊。它是作者心灵的一面镜子,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折射出时代的影子。
为此,我写了一篇文章《不只是冬景》(此文发表于2016年9月《语文报》),对郁达夫的这篇散文进行深度解读。
进行诗歌专题的教学时,在课堂教学中也有很多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与提问。就此,我想到诗歌教学可以从知人论世、一字千金、细品诗眼、意在言外、卒章显志五个方面作为突破口,于是写了《牵一发而动全身》(此文发表于2016年第21期《基础教育参考》)。
再如,讲授英国作家高尔斯华绥的短篇小说《品质》一课时,在课堂上学生提问:“为什么主人公不是格斯拉一个人,而是格斯拉兄弟俩?”然后师生共同探讨出答案——兄弟共同艰苦创业,也无力挽回败局;兄弟俩一人饿死,另一人仍然坚守,至死不渝,加深悲剧性;两人性格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又提问:“为什么鞋匠总是趿拉着木皮拖鞋,为什么不穿自己做的靴子?”另一学生回答说,兄弟俩工作实在太忙,没时间为自己考虑。这个答案有一定道理,但感觉似乎有点儿肤浅,于是我做出补充:这个小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