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上的讨论让我从文中发现更多的问题并进行了思考,而且还联想到高尔斯华绥的其他作品,如他的另一篇小说《演变》里困窘的人力车夫,还有《良心》里卖文为生的文人,《勇气》中贫穷的理发匠,他们都是与格斯拉兄弟一样善良、有理想、有尊严、有追求的普通人,他们的身上都散发着光芒。由此,我撰写了《来自底层的光芒》(此文发表于2017年7月《语文教学与研究》)。
二、源于课本研读
教师自身对课本要反复熟悉,深入研读,这是教师自身学养的体现,是增加教学深度的重要因素,也是教学论文的来源之一。
如“外国小说欣赏”单元中,选入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一篇短篇小说《礼拜二午睡时刻》。因为内容平淡无奇,学生兴趣不大,但别林斯基谈论文学技巧时却这样说道:“一篇引起读者注意的小说,内容越是平淡无奇,就越显出作者过人的才华。”我反复研读此文,发现文中确实有一些容易被忽略的细节,而这些细节看似平常,实则蕴含深意。
如小说的题目《礼拜二午睡时刻》,为什么偏偏是礼拜二?说明她可能在上个星期就动身前往,在路上已经好几天。午睡时刻,此时车站空无一人,“小镇热得像个蒸笼”“镇上的居民都困乏得睡午觉去了”。午睡时刻的“热”“困”“静”与“闷”,实际上是那个时代的象征——沉闷的时代,即将走向黄昏的时代。此外,人们昏昏欲睡的沉睡模样也透出麻木淡漠的精神状态以及世态的炎凉。看似平常而随意的题目,实则别具匠心。
还有,小说有五处写到小女孩手中的鲜花,那是一束用废旧报纸裹着的鲜花。
再如,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二的新增课文,中国现代作家师陀的短篇小说《说书人》一文,经过反复研读,我被小说中充斥着的浓浓的悲哀所笼罩。我想,究竟是什么样的悲情,让我如此难以释怀?难道仅仅是说书人的悲惨人生,艰难生存?不,绝不止这一点,于是我又回到文本中。我还发现说书人生活的小镇的变迁,人们精神支柱的轰然倒塌,那一群群的看客……这些更深层的悲哀。我写成文章《<说书人>里的四重悲哀》(此文发表于2015年第10期《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从生存是无望的奢求、变迁是永恒的主题、精神是无形的支柱、看客是难治的民族病这四个维度对这篇小说进行了个性解读。
读老舍的散文《想北平》,平平淡淡的语言总能打动人:无论是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还是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无论是爬满围墙的牵牛花,墙根的靠山竹或草茉莉,还是雨后带着泥点的的韭菜叶……都那样撩人心弦,仿佛抓住了最真实的生活细节。我想,原来老舍先生的这篇文章并不只是在怀想故乡,他是在想念温暖,想念诗意,想念他一去不复返的青春岁月,而如今,一切再也回不去了。门前那棵老树依旧郁郁葱葱,而童年的青葱岁月早已如雪泥鸿爪,无迹可寻。他想北平,更多的是想带给他家园之感的那份自在悠闲,那份踏踏实实的归属感。作者想念的是世俗却最具诗意的生活,他直指精神,与金钱、价值无关。由此,我写了《<想北平>情感分析》一文,发表于2014年3月《语文月刊》。
三、源于课后反思
课后反思对教师的成长非常重要,是教师教学的题中应有之义,对课堂教学的反思也是教学论文的重要源泉。
例如,上完苏轼的《赤壁赋》一课,觉得这篇古文读来有一种说不出的美,可是课堂上学生并没有深切感受到它的美,为什么?因为我们只是笼统而抽象地讲解文字和情感,却缺少具体的对美的想象。据此,我写了《<赤壁赋>中异彩纷呈的美》一文,从六个角度赏析其美:
一曰景之唯美。七月既望,花好月圆,风清月白,远山朦朦,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波光粼粼,三五好友,泛舟夜游,任意东西,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二曰境之静美。良辰美景,胜友小聚,举酒吟诗,别有乐趣,“此中有真义,欲辨已忘言”。三曰乐之凄美。婉转悠长的乐声惊动了深渊里沉潜已久的蛟龙,也搅动了寡妇无限幽怨的前尘往事。四曰史之壮美,诗人想到当年横槊赋诗的曹操,意气风发,不可一世,而今也化为东流水,“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虽有英雄失路之悲,却透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壮怀激烈。五曰情之素美。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人间四美难并,有酒有诗,有乐有友,一面叹人生如白驹过隙,一面羡长江之无穷,一面念个人之渺小,一面想与明月同在。六曰理之大美。万物皆在变,万物皆无尽,何必羡慕,又何需哀伤?“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此文发表于2017年4月《语文报》)
再如,学完郑愁予的一首现代短诗《错误》,很多人都深受触动。这么短短几十个字,为什么能打动读者,让人觉得写得好?难道仅仅因为它写了一个发生误会的爱情故事?学生也说不出所以然。经过课堂反思,最后我得出结论:郑愁予《错误》中缠绵悱恻的情思,与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