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庆幸的是,这次在学生中极为普通的扔纸团事件让我多留了个心眼,顺藤摸瓜“挖出”了一条“重大”线索,过后我一直在琢磨如何去引导这两个顽皮的孩子,让他们能够远离危险。
我把他们的父母约到了办公室,告诉了他们孩子钓鱼的潜在危害,建议他们一定要高度关注此事,尤其是在周末、假日里,一定要留意孩子的动向,切忌让孩子私自外出去钓鱼、去河边摸鱼。农村学生校外生活本就相对单调,他们二人痴迷钓鱼固然需要父母的监督和教育才可以消除安全隐患,但是如何唤醒他们个体的自觉,让他们认识到作为一名未成年人独自去钓鱼的潜在危险,时刻绷紧安全之弦,提高其安全防范意识和防范技能是关键。
马天宇和马立伟无意之中“露出了马脚”,但是班里究竟还有没有他们的“同党”,由于新接手班级我心里也没底。于是,我决定在班级内部展开一次讨论,希望同学们在宽松的氛围中畅谈自己的想法,然后再通过辩论的形式进行观点交锋,从而引导同学们能够正视七年级学生钓鱼存在的安全隐患。因此,我利用主题班会课设计了一场辩论赛,题目为“七年级学生能不能去钓鱼”。
班会课上我引出了话题,请同学们针对“七年级学生能不能去钓鱼”这一问题,先四人一组进行自由讨论,并陈述理由。小组讨论中同学们发言都很积极,十分活跃。持“七年级学生能去钓鱼”的同学约占半数,其余的同学则认为“七年级学生不能去钓鱼”。
之后为引导同学们深入思考,我建议他们将口头观点和支持理由形成文字记录,正反双方先各自在组内进行交流,并将理由做了细致的梳理。
按照辩论赛规则,正反双方分别挑选4位同学代表本方进行辩论,其中1名为组长,3名为辩手,共分为阐述观点、互相提问、自由辩论、总结陈词四个环节。
正方组长马天宇率先陈述:“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培养一项兴趣,既可以拓宽视野、增长课外知识,还可以亲近自然,与河流、池塘为友,所以我认为七年级学生去钓鱼理应得到家长和老师的支持。”
反方组长杨斯宇则认为:“七年级学生年龄还比较小,学业任务繁重,钓鱼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此外古人云‘常在河边走岂能不湿鞋’,钓鱼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一旦发生溺水的危险,则悔之晚矣,因此作为一名七年级学生应该珍爱生命,坚决远离钓鱼。”
正反双方开门见山,先后亮出了自己的观点,教室里的辩论气氛陡然大增。
“正方,既然你们觉得钓鱼是培养兴趣、亲近自然的重要途径,那么请问钓鱼过程中如何防止意外发生,若是不慎发生意外如何自救?”互相提问环节中,反方提出的问题咄咄逼人、直指要害。
在反方代表的追问下,正方代表给出的回答是:“到有安全防护措施或者人比较多的正规鱼塘钓鱼,不去黄河边或者无人管理的沟渠以及不熟悉的水边钓鱼;在父母或成年家人的陪同下去钓鱼,不单独或与同龄人去钓鱼,这都是避免发生意外的有效措施;为了提高自救能力,可以在钓鱼时提前准备救生衣、防滑鞋等救生设备。”
在自由辩论环节,双方据理力争、激烈交锋,深入展开了讨论,但是双方同学讨论的焦点主要集中于安全问题上,正方坚持认为只要提高安全防范意识、认真做好防范准备工作就可以去钓鱼,而反方则认为安全无小事,规避风险的最好方法就是不去钓鱼。
见同学们都将讨论聚焦到了安全问题上,我觉得已经达到了本次辩论赛的目的。时机成熟后我借机进行了引导和总结:“同学们,钓鱼原本是一件高雅之事,无对错之分,我很赞成正方钓鱼可以培养兴趣、亲近自然的观点。但是同学们刚才激烈争论的焦点是安全隐患问题,为了个人安全和家庭幸福,同学们一定要绷紧安全之弦,时刻远离危险。作为一名教师,我更倾向于支持反方的观点,因此我绝对不赞成大家去钓鱼。”
同学们都踊跃发言,针对辩题进行了激烈的讨论,我的实时引导总结也旗帜鲜明地表达了自己反对七年级学生去钓鱼的观点。作为正方的主要代表人物,马天宇、马立伟通过与其他同学在民主、宽松的争论和交锋中,也及时认识到了钓鱼的潜在危害。
“纸弹”引发的“辩论”虽然得到了平息,但是我一直没有放松对马天宇他们的关注,时不时找来提醒一番,并经常督促他们的父母做好校外监管工作。
孩子是单纯的,多数时候也是顽皮的。作为教师,我们要时刻保有一颗敏感的心。因为在一些看似极不起眼的事情中,也极有可能蕴含着许多故事。在教育中,我们不光要关注“鱼漂”本身,更要关注其“背后的故事”,这样才可以提高自己的洞察力,时刻把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尽早用教育智慧化解潜在的“危机”。
(作者单位:宁夏石嘴山市惠农区回民学校)
责任编辑 晁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