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周日我去外地参加培训,周一早晨,我准时出现在班级里。惊讶的是,黑板报已经画好了:一艘巨轮正乘风破浪往前行驶,船上四根巨大的烟囱浓烟滚滚,动力强劲。他巧妙地把白色的颜料涂在黑板上,制造出浓烟的动态效果,黑板的黑色构成了船体的底色,淡黄色的颜料在船身上画出几排窗户,透过明亮的窗户,仿佛可以感受到船里的人们在震撼于大海的壮阔与深邃。轮船从右向左行驶,占了黑板面积的三分之一。黑板中间画着一个穿白裙子的女孩,她正伸开双臂,迎接巨轮的到来。左边黑板底部画了一条V形街道,一栋红色的楼房位于街道的拐角处,灰白色的房子沿街道的两边延伸,这是古城的一角。我用手机拍下整面黑板报,再从讲台的角度拍下全班同学,黑板报成为了背影;接着我转身拍下讲台,早晨的阳光从窗户照进教室,黑板上留下一块块明亮的几何图案,黄色的木质讲台在阳光照射下发出温暖的色调;讲台的左边是多媒体白板,右边是黑板,上方中间位置是国旗,国旗两边挂着八个大字“求实创新、锐意进取”;接着我走出教室,拍下教室的门,门的左边挂着一小块牌子,上面写着“高三(5)班 班主任:林泽兵老师”,右边贴着宣传画,写着“诚信、友善”……我静静拍了几张照片,没有和学生交流,他们或注视我拍照的动作,或安静思考,或细声晨读。
接着,我把这四张照片分享到自己的朋友圈,很快就在朋友圈引起大家的关注,连平常少有联系的朋友也纷纷点赞留言。同时也收到一些小小的质疑:“那艘船像泰坦尼克号,意义不太好”“把泰坦尼克号当作梦想,有点……”我这样回复质疑声:“大家都看出学生画的船很像泰坦尼克号,但不是所有外形像泰坦尼克号的船都会沉没,我们的船正乘风破浪,驶向梦想,前方就是彼岸。”
第二天,我打开教室的多媒体,把摄像头对准我的手机,朋友圈的所有信息全部投影到白板上。我逐一展示这些留言的内容,并说明留言的来源,有的来自身边的朋友,也有的来自全省各地的朋友,甚至我的德育同行、名师、博士师兄等人也写了留言。同学们都惊讶了,高三的青春,在低调中得到张扬!我一直都希望小王能自信起来,如果说今年夏天,小王的生命里下了一场寒冷的雪;那么,今年冬天,我希望小王生命里下起另一场雪,纯净优美的雪……
晚上,我收到小王的信息:“抱歉了老师,没按照你的意见写些文字上去……我是第一次用这种颜料画黑板报,抱着试试看的决心……”还加了一个害羞的表情。我发了一个笑脸,回复他:“你已经做得很好了,收获了很多赞!”
高三的生活,就这样从炎热的初秋走到寒冷的冬天,我们用一季的时间,感受成长的美好。
林清玄在《雪的面目》中这样写:“我们要知道雪,只有自己到有雪的国度。我们要听黄莺的歌声,就要坐到有黄莺的树下。我们要闻夜来香的清气,只有夜晚走到有花的庭院。”我乐此不疲地做着平凡琐碎的班主任工作,每天来到那个门口挂着自己姓名的教室,与教室里青春洋溢的学生相处。近二十多年的教书岁月便有了温度,无惧寒冷的冬天,甚至下起一场雪,我都不觉得寒冷,不想放弃,依然执着。
要搬办公室了。我选择了一楼走廊尽头最后一个房间,因位置的关系,在热闹中又拥有一丝宁静。西边有高大的图书馆挡住午后的烈日,夏天就能充分感受其好处;南面有个小花园,花园紧挨在4米多高的石篱墙根下,石篱墙上方的平台种了一排常青的樟树;再远一点就是六层的教学楼,楼后面是一座小山。太阳一爬上山头就会把温暖的阳光照进我的房间。
这房子本来是储物间,大量的铁床、木板、破旧的办公桌塞满整个房间,人都挤不进去,清理这里并非易事。我打了一声招乎,全班同学齐上阵,力气大的男生二三人合力抬走办公桌,女生则拿走较轻的物件。随后大家把天花板的蛛丝除去,把门窗的灰尘抹去,清洁地板,再搬入书柜、电脑,房间瞬间与周围的环境很好地融合在一起。课余,可以看书、喝茶,看阳光变换脚步照亮周围的一切,听山林里的小鸟发出婉转的鸣叫声。站在朝北的大窗前,窗外一排一米多高的雪梅,修剪得整整齐齐,构成绿色的防护墙;放眼望去,校园里花木繁盛,几米远就是一棵老龙眼树,还有菠萝蜜树、秋枫树;两块质朴的大石头和成人一样高,表面黑且粗糙,有种天然去雕饰的美感;还可看到图书馆前排队做操的学生。
看着房间里摆满了书籍,想起清理房间时大家辛苦的付出,我十分感动。老师与学生拥有某种默契,这种默契让我感受到作为一名教师的价值。南方的天空不会下雪,但我们向往着雪的冷而清明,纯净优美,像极了我们的心。这个冬天,我们预约了一场雪。
(作者单位:广东揭西县南侨中学)
责任编辑 晁芳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