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契机是对学生实施教育恰到好处的机会,它无处不在,却和机遇一样,是可遇不可求的。用敏锐的“眼”去发现,用睿智的“脑”来思考,寻求生活与教育的切入点,及时抓住转瞬即逝的教育契机为我们所用,我们的教育就会精彩纷呈。
一句伤感的QQ签名:让爱转个弯
周末与同事们在QQ群聊天,大家聊起学生的转化问题。
“孩子,我该拿什么拯救你?”——先前,我已经将这句话设置成QQ签名,好让自己每次打开QQ都能看到它,提醒自己多思索这方面的问题。今天,竟有人留言回复:
“老师,没想到您还惦记着这件事,多希望它没有影响到您周末的好心情……”
是小源。我顿时想起昨天批评小源的情景。课堂上,他不停地向“左邻右舍”做鬼脸。我用眼神暗示,他却视而不见。这段时间他没少犯错:上课时把课桌敲得咚咚响,用文具盒扯住前排女生的长头发……想起这些,我又气又急。我不能让他继续影响同学们,只好再一次在大家面前批评他。小源耷拉着脑袋,任凭我一一数落他最近犯下的错误。下课了,我摆事实讲道理,开始对他进行说服教育,希望他能体会老师的一片苦心。可他呢,满脸不屑!我叹口气,不知该说什么好……
正想着,QQ图标闪烁。又是小源——
“老师,都是我不好,害你连周末都没有好心情!”
我这才明白:原来,他以为我的签名完全是因为他。所以他感到了愧疚,开始自责。
突然想起,我之前一次次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说服教育,一次次的批评,他都无动于衷。而现在,这样一句签名却激起了他情感的涟漪。看来,小源这孩子对说教和批评早已经产生了“免疫力”,因此对老师的教诲置若罔闻。既然现在这种新的方式能让他去思索、去反省,说不定就能起到真正的教育作用。
想到这里,原打算实话实说的我有了另一种想法。我回复道:
“是啊,你原本可以成为一名很优秀的学生,可是近来你的表现却让老师忧心忡忡,所以老师时刻都在想,我该怎么办呢?即使是在这个愉快的周末,老师也不能不去想这个问题。老师觉得,如果你的表现不好,那肯定是我的教育之误!”
小源:“没想到,我的表现会如此牵动老师的心,我为我曾经的表现感到惭愧,老师,请您放心,我一定会争取改正错误,一定努力改变自己!”
我:“如果你改变了,那将是老师最引以为骄傲的一件事了。加油!老师期待着,同学们也期待着!”
离开电脑,我想,和以往不同,这次我换了一种方式——将说服教育隐藏在QQ对话中,诉说中有激励,有丝丝缕缕的爱与期待;同时,这也引起了他的思索、自责。他能否有所改变呢?我突然很期待周末快点过去,希望赶快回到课堂,用事实来证明一切。
星期一如约而至。课堂上,小源坐得端端正正,看着他那聚精会神的样子,我满意地笑了。我终于找到了鼓励他的机会,大声对同学们说,小源进步了!说完我鼓掌祝贺,顿时教室里掌声如雷。
我没想到,一句伤感的QQ签名会成为教育的契机;当我抓住并利用这个契机时,让爱转个弯,也许就能把爱唱响。
一块乱扔的香蕉皮:让改变从现在开始
大扫除后,教室里窗明几净,可是一堂课后就变了模样。教室的地面上出现各种各样的果皮或纸屑。我告诫学生:只要发现废弃物,都要主动捡拾起来扔进垃圾桶。
作为新要求,要变成一种主动意愿又谈何容易?于是,只要一看到地面上有废弃物,我都会亲自弯腰捡拾。我希望通过实际行动感染每一位同学,从而带动他们,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我一直这样做着,直到那块香蕉皮出现。
香蕉皮静静地躺在教室门口。可是,就在我弯下腰的那一刻,我突然想到一件事情:我这个榜样已经示范了很长时间了,收效到底如何呢?我决定拿这块香蕉皮作为考题,如果有人主动将它拾起,我就送给他一个“环保小卫士”的荣誉称号,号召全班同学向他学习,在班级传递“正能量”。这样想着,我便悄悄地退回到走廊里,静待着一桩“美事儿”的发生。
“咦,哪来的香蕉皮?差点儿把人绊倒。”一位同学说。
“谁乱扔的香蕉皮,太不像话了!”另一位同学说。
“香蕉皮怎么能扔在这个地方,唉,也没有人捡一下。”小宇说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