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一页书香·缺匮,是一种生活
上一页3   4下一页  
 
标题导航
2018年04月05日 星期四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缺匮,是一种生活
  “这个年代,什么也不缺了,再也不用挨饿受冻,但为什么我们还是会伤感?”这话来自路遥的《平凡的世界》。

  是的,在上世纪中叶新与旧发生颠覆性变化的那个年代,我们曾经仰仗辉煌的精神活着,活在全新的政治价值里,活在民族解放、世界太平的荣耀里,我们把这个叫做翻身做主人的尊严。但是,当一种新的艰难更其难堪地摆在人们面前的时候,做主人的尊严便再不能在食难果腹衣难蔽体的羞涩里安之若素。是的,马斯洛说得很清楚,在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的层次架构中,生理与安全的需求比尊严更直接、更迫切。

  所以,我们会在那些面向历史的作品里看到与在匮乏里艰难的灵魂不期而遇。

  莫言在散文《忘不了吃》里,用戏谑的语气叙述自己童年和少年时代的挨饿记忆,他说:“对饥饿的人来说,所有的欢乐都与食物相关。那时候,孩子们都是觅食的精灵,我们像传说中的神农一样,尝遍了百草百虫,为扩充人类的食谱作出了贡献。”

  但是其中隐藏着更多可怕的细节和饥饿的经验,却不是轻易的想象就能体会到的:“……大概是1961年的春节吧,政府配给我们每人半斤豆饼,让我们过年。领取豆饼的场面真是欢欣鼓舞的场面。有的人,用衣襟兜着豆饼,一边往家走,一边往嘴里塞。我家邻居孙大爷,人没到家,就把发给他家的豆饼全都吃光了。他一到家就被老婆孩子给包围了,骂的骂,哭的哭,恨不得把他的肚皮豁开,把豆饼扒出来。可见爱在饥饿的人群里,要大打折扣。孙家大爷躺在地上,面如灰土,眼泪汪汪,一声不吭,任凭老婆孩子撕掳踢打。孙家大爷当天夜里就死了。他吃豆饼太多,口渴,喝了足有一桶水,活活给胀死了。那时我们的胃壁薄得如纸,轻轻一胀就破了。孙大爷死了,他的老婆孩子,没掉一滴眼泪。……这次年关豆饼,胀死了我们村十七个人。”

  当人们的攫取食物的愿望超越了其他一切的欲望和伦理规法,生存本身成为了那个时代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可是今天,我们不再受到生存威胁的时候,我们为什么还是感到缺匮与不快?我们又仰仗什么活着?

  我们仰仗什么活着?当我们细究这个问题的时候,会不会突然感到一种在几十年里未得进化的惶悚?在上世纪50年代一穷二白的大饥荒过去了半个多世纪以后,我们还是生活在对物质无尽的渴求与占有的欲望里。半个世纪里,我们不停地在以各种物质的名义向世界宣称我们的强大、我们的进步,我们以地主富农的心态抚摸着自己穷怕了的那颗脆弱的心脏,对不断累积的物质利益爱惜得有如巴尔扎克笔下的守财奴;不仅如此,我们更心甘情愿地把自己的将来捆绑在各种借贷上,不知是我们在消费着房子车子,还是各种物质在消费着我们的青春,甚至我们的生存、我们的尊严?我们生活是变得越来越丰富,还是变得越来越“操劳与烦畏”(海德格尔)?

  当然,出于某种尊严的需要,我们今天懂得把那赤裸裸的欲望掩饰起来,钱钟书曰之“掩饰文化”:“吃饭有时很像结婚,名义上最主要的东西,其实往往是附属品。吃讲究的饭事实上只是吃菜,正如讨阔佬的小姐,宗旨倒并不在女人。这种主权旁移,包含着一个转了弯的、不甚朴素的人生观。辩味而不是充饥,变成了我们吃饭的目的。舌头代替了肠胃,作为最后或最高的裁判。不过,我们仍然把享受掩饰为需要,不说吃菜,只说吃饭,好比我们研究哲学或艺术,总说为了真和美可以利用一样。有用的东西只能给人利用,所以存在;偏是无用的东西会利用人,替它遮盖和辩护,也能免于抛弃。”(钱钟书《吃饭》)

  这个讽刺文本揭示了从过去到现在我们生存的一种真实:半个世纪对财富的的孜孜以求,使我们逐渐摆脱物质的匮乏,但另一种匮乏——一种精神性的虚荣——一种更深刻的匮乏却在更其恣肆地蔓延开来,谁也不能预估其灾难性结果的边界。

  苏联时期布罗茨基在他32岁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页:封面
   第02页:封二
   第03页:开卷视点·扎根大地的初心力量
   第04页:目录
   第05页:目录
   第06页:改写人生·学堂里的老师
   第07页:改写人生·学堂里的老师
   第08页:走近名师·秦晓华和他的“走进生命的教育”思想
   第09页:走近名师·秦晓华和他的“走进生命的教育”思想
   第10页:走近名师·秦晓华和他的“走进生命的教育”思想
   第11页:资教通鉴·由国学神童李尚容想到的···
   第12页:资教通鉴·由国学神童李尚容想到的···
   第13页:资教通鉴·话说陪伴
   第14页:资教通鉴·家长,孩子心灵的土壤
   第15页:资教通鉴·家长,孩子心灵的土壤
   第16页:民间声音·《经典咏流传》打开诗歌传承的蹊径
   第17页:民间声音·你的身体是你的私人花园
   第18页:新论视窗·如何做“落地”的教科研
   第19页:新论视窗·可不可以“抬高一厘米”
   第20页:新论视窗·可不可以“抬高一厘米”
   第21页:新论视窗·在思维过程中涵养思维
   第22页:新论视窗·在思维过程中涵养思维
   第23页:新论视窗·在思维过程中涵养思维
   第24页:新论视窗·“心本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第25页:课程平台·“海量阅读”质疑(中)
   第26页:课程平台·说说“海量阅读”——我的疑惑
   第27页:课程平台·借“海量阅读”审视我们的阅读教育
   第28页:课程平台·借“海量阅读”审视我们的阅读教育
   第29页:课程平台·借“海量阅读”审视我们的阅读教育
   第30页:别样课堂·初三,我们一起读过的十本书
   第31页:别样课堂·初三,我们一起读过的十本书
   第32页:别样课堂·优化课堂教学,让政治课充满魅力
   第33页:别样课堂·优化课堂教学,让政治课充满魅力
   第34页:学子点击·学会与孩子说话
   第35页:学子点击·学会与孩子说话
   第36页:边教边悟·语文课堂生活情境创设的误区及践行策略
   第37页:边教边悟·语文课堂生活情境创设的误区及践行策略
   第38页:边教边悟·为有源头活水来
   第39页:边教边悟·为有源头活水来
   第40页:边教边悟·以情动人的文章之法略谈
   第41页:边教边悟·以情动人的文章之法略谈
   第42页:往事今说·只留痴人说梦声
   第43页:往事今说·只留痴人说梦声
   第44页:往事今说·只留痴人说梦声
   第45页:智慧纵横·鱼漂小故事大
   第46页:智慧纵横·鱼漂小故事大
   第47页:智慧纵横·预约一场雪
   第48页:智慧纵横·预约一场雪
   第49页:智慧纵横·与天使同行
   第50页:智慧纵横·与天使同行
   第51页:智慧纵横·契机,让教育如此美丽
   第52页:智慧纵横·契机,让教育如此美丽
   第53页:一页书香·缺匮,是一种生活
   第54页:一页书香·缺匮,是一种生活
   第55页:一页书香·缺匮,是一种生活
   第56页:苦乐杏坛·一辈子的阅读
   第57页:苦乐杏坛·一辈子的阅读
   第58页:苦乐杏坛·我的成长之路
   第59页:苦乐杏坛·我的成长之路
   第60页:家事如风·我和儿子一起读
   第61页:家事如风·我和儿子一起读
   第62页:第二讲台·说法·数字
   第63页:第二讲台·碎片生存:个人在“刷屏”时代(一)
   第64页:第二讲台·晚餐吃太晚容易患肾结石?
   第65页:幽默谐趣·漫话漫画
   第66页:幽默谐趣·并非戏言
   第67页:封三
   第68页:封底
缺匮,是一种生活
师道情智版一页书香·缺匮,是一种生活53缺匮,是一种生活 2018-04-05 2 2018年04月05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