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三十多年的人生中,有过四段比较完整的阅读经历,它们相对独立,又浑然一体,成就了现在的我。
一
我的第一段阅读经历,大约是我十多岁在村里祠堂读小学四五年级时。那时物质匮乏,生活单调,我们只好转向了精神世界。
记得那时我们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靠在祠堂(即我们的学校)教室的栅栏外面,晒着太阳侃大山,比如回到古代我们要干什么,有了超能力怎么办……每次都聊得唾沫横飞心潮澎湃。但很快我就对这个活动厌倦了,于是脱离了群体,另觅解无聊之法,最后就寻到了书籍之上。
家里自然没什么书,一本薄薄的讲三国的书,翻来覆去很多遍之后,就被我扔一边了,然后就开始用各种法子去同学那里“兑”书看。起先是用和大家玩赢来的“卡牌”来换,后来也用从村里寻来的一些破旧小玩意来换,最后也用书换书。这样大半年时间过去了,我竟然在某位同学那里兑齐了“三言二拍”,高兴得合不拢嘴!也从另外的同学那里凑齐了“四大名著”,如获至宝。
虽然那时的阅读,似乎只是打发了无聊的时光,但多少也在这种文白相杂的明清小说中,积累了一些语言的基础。
我的启蒙阅读,就在这些半文半白的明清小说中完成,并在半懂半不懂中体会了许多世俗之味,乃至成人之后,身上依然葆有这种人间烟火之味。
二
我的第二段阅读经历,是我在家乡的小镇上读初中的时候。
那时因为顽劣不堪,所以小学毕业统考时,我只在村里祠堂中考了166分(语数两科满分合计200分)。然而当时我是十分满意的,并且自我感觉良好!你想啊,每门80多分,这个分数在我们村里可不低啊。但很快我就发现了问题,我的这点分数,在普通班里都排不上号,更不要说和那些两门学科考了190多分的人比了,他们才有资格在重点班里!
但因为父母都在外地打工,我依然无人管教,于是照例得过且过。然而因为普通班同学成绩太普通太不争气,我竟然混到了前10名,就更加得意忘形了。
我在故乡镇上的初中,就这样早早地放飞了自我。直到有一天,偶然路过学校那棵大板栗树下,看到了角落里那个小小的图书室。于是小学时到处和人“兑”书看的经历被唤起了。然后就鬼使神差般,走进了这间小小的图书室。
小小的图书室,连管理员也是小小个子的,手上提个眼镜举在眼前,正伏着身子在登记着什么。也没什么人,我就这样随意地翻到一本叫做《二月》的小说,然后就借走了它。我至今还记得书中几位主人公的名字——“萧涧秋”“陶岚”“文嫂”,也依然记得手不释卷读完之后内心的激动:一个人竟然可以为了另一个完全陌生的人,做出这么大的牺牲!知识分子身上这种人道主义的觉醒,深深打动了我!由此,我反思了自己现在过的生活,真是在浪费青春浪费生命啊!
那天晚上,我躲在被窝里痛哭了一晚,为自己糟糕的人生,也为自己迷惘的未来!
从某种意义上说,柔石先生的小说《二月》,改变了我的命运!
它把我从人生的懵懂中唤醒,让我比同龄人更早进入人生正轨。
那时的好多决定,都和我后来的人生休戚相关!
譬如想做个作家,也譬如心里始终坚持着民间的立场!
《二月》之后,我几乎把学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