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今日,我脑海中还储存着大三时的一段影像:那天,和往常一样,我走在去学院三楼的路上。路过通知栏,看到公告上写着“教育部首批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对象恰好是大三学生,简直像是为我量身定制一般。只剩三天时间了,我像打了鸡血一样,拼命地搜集资料、写申报书、找队友……整个研究构思是在去开水房的路上完成的,拎着热水壶,我敲定了“大学新生适应”这个研究主题。本科的后半程,我算是和这个课题杠上了,幸福满满。
从此,我就深深地爱上了教育研究,在研究的道路上,我找到了专业自信,找到了职业价值。研究,开拓了我职业成长的路径,更绘就了我职业生涯的底色。
一
还记得2008年的冬天,我第一次来珠海,第一感觉就是:哇!真的好漂亮!内心一下子蹦出“希望留在这里”的念头。冲动是魔鬼,入职之后,我迷茫了好长一段时间。
2009年,刚刚入职的我,被领导安排去做行政工作。每天开会、写总结、收发文件……忙个不停,却不知自己在忙些什么。这一切,似乎给了我不去钻研教学的理由,再加上当时对孩子们的爱也没有那么深沉,差点,我就这样沉沦下去。
还记得第一次上公开课的尴尬场景。整节课的节奏没控制好,课上完了,下课铃却迟迟未响!一阵手忙脚乱之后,我匆匆结束了这节课。回头看看,问题多多:语速太快,没有顾及学生是不是反应过来了;练习太少,没有充分的练习,学生能学到什么?没想到职业生涯的第一课,就栽了那么大一个跟头。那一次,几乎击碎了我的自信。我怀疑自己大学四年的学习,是不是都在梦游。珠海的风,依然吹着,那么舒适。我就像那只温水锅里的青蛙,游啊游……
虽然迷茫,虽然一度沉沦,好在自己没有放松学习。我在等待一个机会,一个成长的契机。
二
也许,每个人在职业成长的路上,都需要一个幡然醒悟的契机。我的契机,虽然姗姗来迟,但总算还是来了。某一天,学校接到紧急任务,我受命带领几位老师,去一个阿斯伯格征孩子的家里做入户支持。当天晚上,在孩子家里,与孩子的爸爸交流了一个小时,我察觉到他陷入了与学校的对抗性思维中,无法自拔。耐心解释许久,他依然不肯点头。当时我只能拍着胸脯说:我比你专业,你应该相信我的专业判断!孩子的爸爸终于沉默了,好一会儿之后,才同意让孩子在家里接受我们的入户支持。“我比你专业”这样的话说出去了,心底随之冒出一股强烈的意愿:我一定要做到!要把这件事妥善处理!
回家的路上,我陷入了沉思,理清思路,像放电影一样去回想整个过程。之前的学生大多是典型自闭症,阿斯伯格综合征的孩子和他们相比,有很大的差异。缺乏相关经验的我,只能硬着头皮去攻克难题,大量查阅文献,找专业著作,现学现卖……那段时间,我找回了丢失已久的学习热情,心潮澎湃,振奋不已!经过观察,我们团队决定采用行为契约法去支持孩子的正向行为,减少问题行为,稳定情绪。经过一段时间的行为矫正,孩子竖中指、随意离座的行为大为减少,情绪逐渐稳定,也能接受我们在家里给他上课。成功的关键在于我们抓住了维持正向行为的功能,让他获得大量的关注,也了解到他的最强强化物——零花钱。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家长和我们团队的所有人都得到了成长,获益匪浅。
三
学校门口的围墙上,镌刻着六个醒目的大字:“一切为了学生!”在工作中,我冷眼旁观,时常思索:什么才是以学生为本?怎样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