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天,突然接到了教研部门的电话。原来,南通市第三届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观摩研讨活动将在不久后举行。其中有一堂课,来自一年级语文教材中一个全新的栏目——《与大人一起读》。这个栏目一经面世,就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围绕“‘大人’指的是谁”“为什么要和‘大人’一起读”“到底该怎么一起读”等问题,大家都发表了不少看法。最后一致认为,编者的意图是要创造展示和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这里的“大人”可以是儿童的父母、其他家人、老师等等,但就本质而言,多指儿童的父母。我儿子今年正好上一年级,所以让我以家长的身份给孩子们来上一堂课,内容是第四单元的《小松鼠找花生》。
由于是全市的大活动,届时将有600余名来自各县区的老师过来听课,学校教学处专门为我成立了一个备课组,也找了不少关于解读《与大人一起读》栏目的文章供我学习。在备课组的帮助和自己的研读下,我形成教学设计后,进行了首次试教。
课后,大家觉得,虽然我在课堂上改了称呼,自称“叔叔”,但还是一堂标准的“教师课堂”,家长的特点没有体现。此外,“和大人一起读”中的“读”如何理解?这里的“读”,不是听大人读,而是和孩子之间的互动。于是,我在教学设计中增加了不少范读、角色扮演读、引读、共读、指名读、小组读等形式,能让孩子更多地接触故事文字,达到会读会讲的目标。但是对于“家长”身份的体现,似乎还没有很好的解决方法。也曾尝试,只带几个孩子随意地围坐在一起,营造家庭阅读式的轻松环境,但考虑到其他孩子的感受,方案最后还是被否定了。
几番琢磨,不久后我进行了第二次试教。当时南通市教研室、崇川区教研室的几位教研员,还有区内几位名师都来听了我的课。在评课时,竟然发生了激烈的争论。争论焦点之一:和家长一起读,应该是一种很轻松愉悦的环境,家长进入课堂是否有必要?课堂完全可以由教师这样一个更专业的角色来完成。争论焦点之二:教学目标定位于让孩子能准确、流利地讲读故事,是否偏高?几番争论后,作为此次新教材编者之一的江苏省首批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施建平老师,还现场与统编教材主委会的主任进行了联系,让其在电话中对这个栏目的设置意义进行了阐述。她表示,家长进课堂讲这部分内容确实不太合适,增加了家长的负担,这样的任务教师足以担当,也更适合担当。这样的阅读活动,最好让家长在家里进行。在读的要求方面,还是争取让孩子读准确,在入学初期,建立字音与字形之间的紧密联系。
在一番讨论和斟酌后,最后决定将最原生态的家庭阅读方式呈献给大家,即拍摄一段我与儿子在家里阅读的微课。让参会的老师们观看后,知道以后如何指导家长进行家庭阅读。因为就算“和大人一起读”中的“大人”主体变成家长,老师也应该是此项活动的倡导者、组织者、指导者。而且这样的微课,也可以成为家长学校培训的内容。
于是,学校专门请来了摄像师,选了一个周末到我家进行拍摄。家庭阅读的环境非常重要,往常我们阅读都是在书房。摄像机架好后,儿子也显得很高兴,盯着机器转了好半天。这样的微课拍摄,既要注意呈现最自然的状态,也要尽量将备课组一些专家的理念融入其中。所以,还和摄影师简单设计了一下脚本。起初让儿子一旁玩着,然后我一声呼唤——“儿子,又到我们读书时间了。”儿子就会乐颠颠地跑过来。这样是为了体现家庭阅读的规律性、常态化。设想挺简单,却没想连拍了好几次——要么是儿子奔过来太快,机器跟不上;要么是儿子表情不自然,有些呆板;最好笑的一次,是儿子穿着拖鞋跑过来,差一点摔了一跤。不过还好,也许是适应了镜头,几次后儿子也顺利完成了片头的拍摄。
来到书桌前,我们就要开始读书了。平日里,我也常常会讲一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