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是第一次面对摄像机的缘故,儿子在听故事时也会时不时抬起头看看镜头。不过也由于镜头的存在,儿子听故事、读故事都很认真。最有趣的是我们角色扮演的时候,我用童话人物的特殊音色进行了夸张的朗读,把儿子乐得呵呵了好半天。
虽然我们学习阅读这部分内容的时间只有二十分钟左右,但由于只有一台摄像机,又要拍近远景,所以后来又补拍了一部分内容,整个拍摄持续了三十多分钟。儿子在全神贯注地学习了二十多分钟后,打了个大大的哈欠,为了体现最真实的效果,这个镜头也被收在了最后的视频中。在观摩研讨活动的当天,这个镜头也引起了专家的注意,在之后的讲座中,他特别强调了在家庭阅读中对孩子的关注。
他指出,虽然这是一堂微课,但它不同于课堂教学,关注的不是儿童通过阅读识了多少字、掌握了多少知识、积累了多少语言、学习了何种语言表达。它没有一定的教学目标,没有固定的时间长度。它关注的东西只有儿童的阅读兴趣。阅读中,大人不要给孩子设定明确的学习任务,同时也要避免某些评判对儿童造成的可能的心理压力,要保证儿童阅读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安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喜欢上阅读。虽然它不指向识字的目标,还是具有识字的作用的,教材编排一些儿童熟悉的语言材料,目的就是要引导儿童在不识字、不学拼音的情况下,借助自己的口语经验,建立字形与字音之间的关联,帮助儿童跨进“阅读”的大门,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字的阅读者。我想这与我之前对儿子的教育方式与效果也不谋而合,我也没有特意教过字,但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孩子还是认识了不少。虽然有时候是连猜带蒙,但基本意思还是能掌握的。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微课拍摄过程中,儿子一个精彩的回应,让我情不自禁地搂着他亲了一口。看到此景,全场的老师都笑了起来,但大家都觉得温情满满。我在回看视频时,心里也洋溢着暖暖的味道。会后,不少老师纷纷提出要求,要把这段视频带回去,给自己的朋友或家长学习。当然,后来大家也提出了一些问题,如在偏远的农村,大人的文化程度本来不高,如何实现跟大人一起读?和大人一起读,要读到什么程度?在此,专家们也提出了此时教师的“补位”,教师需要转变教育思路,因地制宜地进行“和大人一起读”,让孩子在新教材中更加受益。
观摩研讨活动结束了,儿子又问我什么时候去他们班上课。我也不由得一愣,是呀,我承接上级的任务完成了,可允诺儿子的任务可没完成。所以我特意和儿子的语文老师联系,申请了一堂课的时间。当我走进教室,孩子们目光热切,儿子更是满脸期待;当我在提问时,也发现了儿子一次次自信地举起了小手;在邀请孩子示范朗读的时候,儿子也勇敢地走到了讲台的前面。要知道,平时儿子比较内向,积极主动走上台是很少见的。我知道,是我的到来给他勇气,也是我们的共读带给他底气。在课结束的时候,我把为上课制作的一些头饰、贴画,都送给了孩子们。虽然都是一些不值钱的小玩意,但每个拿到的孩子都像得到了一块珍宝似的。我的到来,也引起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当班主任把我上课的照片放在家校QQ群里时,竟然引来了不少家长的报名申请,也希望可以进课堂讲一讲。于是,医生来讲了保健,警察来讲了防拐,银行职员来讲了钱币……孩子们收获着不同行业的信息,我也感受着家长们的热情,更对自己的职业有了一份新的认识。
至此以后,儿子变得更自信了,因为他在手机上听到他自己讲的故事了,在电视上看了他上课的镜头,也在全班展示了自己的风采,收获了大家的掌声。我也很高兴,因为我体验了一年级的教材,记录了儿子的一次成长,也清晰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异同。儿子收获着,我也在成长着。最近,我又和儿子在书店买了不少书籍,基本上每天我都会和他读上一会儿。也许,从功利的角度看,效率不是很高,但我们都很愉快。相信书桌前、沙发上、床沿边这样的一对身影,会成为我和儿子生命中最难忘的珍藏……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 晁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