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晓华,“走进生命的教育”的实践者、研究者、总结者,正高级教师,国培专家,中学语文特级教师,首批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江苏省“333工程”第二层次培养对象,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现任徐州高级中学校长、党委书记。曾获两项江苏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全国、省、市语文评优课一等奖,教学实录由教育部音像制作中心等制作发行并被收入《中国著名教师的精彩课堂》等书。在《中学语文教学》《语文建设》《语文学习》等刊物发表文章近百篇,多篇文章被收入《中国最佳教育随笔》《反思中国教育》等教育丛书,产生较大影响,出版个人专著《诗性语文教学》《不敢读史》等。
秦晓华“走进生命的教育”思想的形成,源于他对教育教学的观察。对成绩及分数的过分追求甚至顶礼膜拜,导致生命被漠视,精神受损伤,这种偏颇、畸形的教育引发了初入教坛的秦晓华的思考: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什么?教学的着眼点与着力点应该放在什么地方?怎样避免教育教学中的伤害?如何让师生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成长?在多层次的思辨中,秦晓华发现了教育的最大问题:重分轻人,厚外薄内。认识到教育必须围绕生命展开,任何背离生命的教育不管绩效多高、光环几何,都是对教育精神的背弃,秦晓华提出了“走进生命的教育”的主张:教育要聚焦生命,惠泽生命,温暖生命。对生命的真情关注、深情呵护,对生命教育的积极思考、理性总结,形成了秦晓华较为完整的“走进生命的教育”思想。
“走进生命的教育”在秦晓华那里,不是抽象、干瘪的概念,也不是应景、造作的行为,而是温暖、扎实的存在,是教育理性和教学激情的有机结合,是在课堂教学、学校管理、文化建设等层面围绕人而开展的实践活动与理论总结,有温度,有深度,柔而立,秀且美。
秦晓华的“走进生命的教育”思想渗透在教育教学的各个层面,概括地说,体现在三个方面:
在课堂上,强调教学方式转变,实现生命在场,将自主学习和能力提升并举,让学习真正发生。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在自主学习中发现问题,在合作学习中探究疑难,在实践演练中培养创新能力,在展示交流中实现自身价值。”之所以提出这一观点,是因为借助课堂观察,秦晓华发现充斥在课堂里的,是虚假的学习,而且浮泛、勉强的学习不是个别现象。即使在教师的要求下学生动了起来,学习活动依然是表层、浅显的,学时如蜻蜓点水,讲时将学习资料复述一番。总之,身在位而心灵缺席。摆脱知识淹没生命的窘境,必须完成“由重‘教法’向重‘学法’,进而向重‘活法’转变,由知识在场转向生命在场、生活在场。”“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主角、主体”,促成“学习真实发生、深度发生”,最终“成全学生,让他们更好地生活”。借助真学习涵养生命,也就成了秦晓华课堂教学和教育研究的主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