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晓华认为,“语文教材应是一种课程资源,是师生进行对话的文本”,旨在“教学生学会求知、学会谋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教学生不断获取知识、提升精神、完善自我”,课堂上“与其关注教什么,不如关注怎么教”,毕竟,“教材的价值是在创造性地使用过程中呈现的。”用教材教,将教材变成教学资源的过程中,教师其实也就成了教材。在课堂上,他鼓励学生质疑,引领学生批判,鼓励学生建构,言之温婉而有力,行之优雅而有情,让学生在其学问和人品的熏陶中获取成长的动力。秦晓华以其渊博的知识、出众的能力、阔大的格局,把自己变成了学生心目中最好的教材,也成了学生眼里“明星级”的教师。
在教育中,鼓励师生智慧修为,体现生命价值,将情感关怀和行为激励共重,让人格渐趋完整。人的发展应该处于教育的核心地位,因此,“一切教育行为的价值和意义都必须指向学生的健康成长。”在秦晓华看来,生命不应是使用的工具,藉此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而应该是教育的终极指向,唯一,不可替代,不容湮灭。然而,“当前教育最大的问题是教学大于教育,教育窄化为教学,学校过分偏重对学生逻辑认知方面的培养,偏重对作为工具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轻视甚至无视对学生非认知系统的开发,轻视对作为意义建构和生活方式的知识和技能的掌握,造成了他们情感世界的萎缩、实践能力的低下。”发现问题是为了有效矫正,“教育一定要着眼于人的根性的保全、着力于人的灵魂的塑造。”体现生命价值,“必须确立两个立场,即人本立场和人文立场,让学生在学校有安全感、受到尊重、有持续发展的可能、得到人生的历练”。人文立场重情感关怀,人本立场重爱的实践,都着意于学生的人格成长,让他们在受到尊重中学会尊重。
如果只将目光投放在学生身上,而忽视了教师的价值体现,那么,走进生命的教育将是不完整的,其最终目标也就难以实现。“改革最关键的因素永远是教师,教师的专业精神、专业水准、专业修为决定了教学改革的成败”,提升教师的专业修为,走进生命的教育同样不可或缺:“一个人的外在修为源于他内心的道德律或者说源于他的核心价值观”。达成了生命教育,教师才能“目光专注而清澈”“守望自足的精神世界”“做一个快乐的善于反思的研究者”,成为“敢于思考、勇于实践的智者”。对教师的生命教育,不仅是为了专业知识的积累、教学技巧的熟练,更重要的是激起对自身价值的认同,对教育事业的敬畏,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对教师尊严的维护,让教师智慧修为。
走进师生生命的教育,需要在情感上关怀,在行为上激励,促成师生的人格完善。应“采取开放姿态,借助他者智慧,扩展师生视野,提升办学品质,解放师生头脑,生成智慧乐园”。师生的成长与发展同等重要,教师不再是单纯的“施动者”,也是“受益方”。人格完整,生命才会慈爱,从容,优雅,悲悯,乐观,温情,智慧,俊朗,飘逸,幸福才会长存于心,精神才能持久亮丽,灵魂才可渐趋高贵。
在生活中,实现教育崇高愿景,展示生命活力,将文化浸润和灵魂滋养同步,让性情得到陶冶。“教育的终极目的是成全学生,让他们更好地生活。”学校就是生活的场域,未来是今天的延伸,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成长,是教育的崇高愿景。校园生活不只是为人生准备的,它就是生活和生命的一部分,正确地认识到这一层,才会有真正的生命教育。实现教育的崇高愿景,学生应“过完整的学校生活”,“教育应该为人生服务”,将教育从生活中剥离出来,是对教育的狭隘认知,毕竟,象牙塔里建不起生命的大厦。而将知识抬高到阻碍生命健康成长的地步,教学只是为了更精确地识别,教育必然是傲慢、病态的。“学校应有适度的自由,成功的教育不是没有压力,而是让学生有适度释放的可能,不能过分压制,生命不能总是紧绷绷的,它需要调节。”教育必须有要求,生命应该被呵护,但无约束的自由可能导致放纵。给学生适度的自由,教师必须谦逊,深情,至少,不再因孤傲而自以为是。
“真正的教育应是一种心灵与心灵之间的诗意守望”,实现心灵契合的教育,也是入心沁脾的文化建设。在秦晓华那里,文化不再是墙上的口号,而是能够浸润性情的生活。创建可以滋养灵魂的文化,教师应将“对学生的控制,让位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