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走近名师·秦晓华和他的“走进生命的教育”思想
上一页3   4下一页  
 
标题导航
2018年04月05日 星期四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秦晓华和他的“走进生命的教育”思想
  身为语文教师,秦晓华一直致力于“让语文走进学生的生命”,借助“课内与课外衔接,知识与人格并重”,让学生“得到知识的滋养、文化的熏陶、人格的濡染”,实现语文教学向语文教育、语文建设的转向与升格,让语文教育从“文本”走向“人本”。面对课堂里鲜活的生命,他是尊重甚至是敬畏的,而面对能给自己带来名与利的分数,他又是保持理性和距离的。他倡导的以“自读感知、导读领悟、教读演练”为内容的“三读法”,意在通过循序渐进的课堂引领,追寻大语文,实践真语文,向往善语文,探究美语文,让学生在真真切切的语文学习中,享受课堂,享受成长。至于成绩和分数,只是他以生命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的“副产品”。

  秦晓华认为,“语文教材应是一种课程资源,是师生进行对话的文本”,旨在“教学生学会求知、学会谋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教学生不断获取知识、提升精神、完善自我”,课堂上“与其关注教什么,不如关注怎么教”,毕竟,“教材的价值是在创造性地使用过程中呈现的。”用教材教,将教材变成教学资源的过程中,教师其实也就成了教材。在课堂上,他鼓励学生质疑,引领学生批判,鼓励学生建构,言之温婉而有力,行之优雅而有情,让学生在其学问和人品的熏陶中获取成长的动力。秦晓华以其渊博的知识、出众的能力、阔大的格局,把自己变成了学生心目中最好的教材,也成了学生眼里“明星级”的教师。

  在教育中,鼓励师生智慧修为,体现生命价值,将情感关怀和行为激励共重,让人格渐趋完整。人的发展应该处于教育的核心地位,因此,“一切教育行为的价值和意义都必须指向学生的健康成长。”在秦晓华看来,生命不应是使用的工具,藉此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而应该是教育的终极指向,唯一,不可替代,不容湮灭。然而,“当前教育最大的问题是教学大于教育,教育窄化为教学,学校过分偏重对学生逻辑认知方面的培养,偏重对作为工具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轻视甚至无视对学生非认知系统的开发,轻视对作为意义建构和生活方式的知识和技能的掌握,造成了他们情感世界的萎缩、实践能力的低下。”发现问题是为了有效矫正,“教育一定要着眼于人的根性的保全、着力于人的灵魂的塑造。”体现生命价值,“必须确立两个立场,即人本立场和人文立场,让学生在学校有安全感、受到尊重、有持续发展的可能、得到人生的历练”。人文立场重情感关怀,人本立场重爱的实践,都着意于学生的人格成长,让他们在受到尊重中学会尊重。

  如果只将目光投放在学生身上,而忽视了教师的价值体现,那么,走进生命的教育将是不完整的,其最终目标也就难以实现。“改革最关键的因素永远是教师,教师的专业精神、专业水准、专业修为决定了教学改革的成败”,提升教师的专业修为,走进生命的教育同样不可或缺:“一个人的外在修为源于他内心的道德律或者说源于他的核心价值观”。达成了生命教育,教师才能“目光专注而清澈”“守望自足的精神世界”“做一个快乐的善于反思的研究者”,成为“敢于思考、勇于实践的智者”。对教师的生命教育,不仅是为了专业知识的积累、教学技巧的熟练,更重要的是激起对自身价值的认同,对教育事业的敬畏,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对教师尊严的维护,让教师智慧修为。

  走进师生生命的教育,需要在情感上关怀,在行为上激励,促成师生的人格完善。应“采取开放姿态,借助他者智慧,扩展师生视野,提升办学品质,解放师生头脑,生成智慧乐园”。师生的成长与发展同等重要,教师不再是单纯的“施动者”,也是“受益方”。人格完整,生命才会慈爱,从容,优雅,悲悯,乐观,温情,智慧,俊朗,飘逸,幸福才会长存于心,精神才能持久亮丽,灵魂才可渐趋高贵。

  在生活中,实现教育崇高愿景,展示生命活力,将文化浸润和灵魂滋养同步,让性情得到陶冶。“教育的终极目的是成全学生,让他们更好地生活。”学校就是生活的场域,未来是今天的延伸,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成长,是教育的崇高愿景。校园生活不只是为人生准备的,它就是生活和生命的一部分,正确地认识到这一层,才会有真正的生命教育。实现教育的崇高愿景,学生应“过完整的学校生活”,“教育应该为人生服务”,将教育从生活中剥离出来,是对教育的狭隘认知,毕竟,象牙塔里建不起生命的大厦。而将知识抬高到阻碍生命健康成长的地步,教学只是为了更精确地识别,教育必然是傲慢、病态的。“学校应有适度的自由,成功的教育不是没有压力,而是让学生有适度释放的可能,不能过分压制,生命不能总是紧绷绷的,它需要调节。”教育必须有要求,生命应该被呵护,但无约束的自由可能导致放纵。给学生适度的自由,教师必须谦逊,深情,至少,不再因孤傲而自以为是。

  “真正的教育应是一种心灵与心灵之间的诗意守望”,实现心灵契合的教育,也是入心沁脾的文化建设。在秦晓华那里,文化不再是墙上的口号,而是能够浸润性情的生活。创建可以滋养灵魂的文化,教师应将“对学生的控制,让位于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页:封面
   第02页:封二
   第03页:开卷视点·扎根大地的初心力量
   第04页:目录
   第05页:目录
   第06页:改写人生·学堂里的老师
   第07页:改写人生·学堂里的老师
   第08页:走近名师·秦晓华和他的“走进生命的教育”思想
   第09页:走近名师·秦晓华和他的“走进生命的教育”思想
   第10页:走近名师·秦晓华和他的“走进生命的教育”思想
   第11页:资教通鉴·由国学神童李尚容想到的···
   第12页:资教通鉴·由国学神童李尚容想到的···
   第13页:资教通鉴·话说陪伴
   第14页:资教通鉴·家长,孩子心灵的土壤
   第15页:资教通鉴·家长,孩子心灵的土壤
   第16页:民间声音·《经典咏流传》打开诗歌传承的蹊径
   第17页:民间声音·你的身体是你的私人花园
   第18页:新论视窗·如何做“落地”的教科研
   第19页:新论视窗·可不可以“抬高一厘米”
   第20页:新论视窗·可不可以“抬高一厘米”
   第21页:新论视窗·在思维过程中涵养思维
   第22页:新论视窗·在思维过程中涵养思维
   第23页:新论视窗·在思维过程中涵养思维
   第24页:新论视窗·“心本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第25页:课程平台·“海量阅读”质疑(中)
   第26页:课程平台·说说“海量阅读”——我的疑惑
   第27页:课程平台·借“海量阅读”审视我们的阅读教育
   第28页:课程平台·借“海量阅读”审视我们的阅读教育
   第29页:课程平台·借“海量阅读”审视我们的阅读教育
   第30页:别样课堂·初三,我们一起读过的十本书
   第31页:别样课堂·初三,我们一起读过的十本书
   第32页:别样课堂·优化课堂教学,让政治课充满魅力
   第33页:别样课堂·优化课堂教学,让政治课充满魅力
   第34页:学子点击·学会与孩子说话
   第35页:学子点击·学会与孩子说话
   第36页:边教边悟·语文课堂生活情境创设的误区及践行策略
   第37页:边教边悟·语文课堂生活情境创设的误区及践行策略
   第38页:边教边悟·为有源头活水来
   第39页:边教边悟·为有源头活水来
   第40页:边教边悟·以情动人的文章之法略谈
   第41页:边教边悟·以情动人的文章之法略谈
   第42页:往事今说·只留痴人说梦声
   第43页:往事今说·只留痴人说梦声
   第44页:往事今说·只留痴人说梦声
   第45页:智慧纵横·鱼漂小故事大
   第46页:智慧纵横·鱼漂小故事大
   第47页:智慧纵横·预约一场雪
   第48页:智慧纵横·预约一场雪
   第49页:智慧纵横·与天使同行
   第50页:智慧纵横·与天使同行
   第51页:智慧纵横·契机,让教育如此美丽
   第52页:智慧纵横·契机,让教育如此美丽
   第53页:一页书香·缺匮,是一种生活
   第54页:一页书香·缺匮,是一种生活
   第55页:一页书香·缺匮,是一种生活
   第56页:苦乐杏坛·一辈子的阅读
   第57页:苦乐杏坛·一辈子的阅读
   第58页:苦乐杏坛·我的成长之路
   第59页:苦乐杏坛·我的成长之路
   第60页:家事如风·我和儿子一起读
   第61页:家事如风·我和儿子一起读
   第62页:第二讲台·说法·数字
   第63页:第二讲台·碎片生存:个人在“刷屏”时代(一)
   第64页:第二讲台·晚餐吃太晚容易患肾结石?
   第65页:幽默谐趣·漫话漫画
   第66页:幽默谐趣·并非戏言
   第67页:封三
   第68页:封底
秦晓华和他的“走进生命的教育”思想
师道情智版走近名师·秦晓华和他的“走进生命的教育”思想09秦晓华和他的“走进生命的教育”思想 2018-04-05 2 2018年04月05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