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从诗歌的注解以及诗歌另外三联去理解,“鹧鸪”写出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和融洽。
因此在备考中强调要用诗人的眼光看诗歌,要从诗人的角度理解诗歌,不要用自己的脱离诗歌的想象或者传统的套路格式去理解。
4. 明晰考试的情感变化趋势
2018年的全国卷通过选取古代精华的作品,通过在现代映射古代的优秀思想、让当代考生传承优秀的中华传统美德,在考查语文能力的同时,实现对考生精神的滋养。全国卷明确传达“立德树人”这一价值导向,增强考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引导考生树立远大理想,投身新时代建设伟业,在接力奋斗中追梦、圆梦。诗歌的思想是要往积极方面去思考。
例如2018年深圳市“一模”,选择了一首送别诗。
送李侍御赴安西
高 适
行子对飞蓬,金鞭指铁骢。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
虏障燕支北,秦城太白东。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雄!
15. 此诗作为边塞诗,有哪些典型特征?请结合具体内容试做说明。(6分)
不少考生看到了题目的“送”字,就想到送别时候的离愁别绪、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等等。看到题目“边塞”二字,就往荒凉、悲苦方面一路拓展,答案离诗歌本身越来越远。
这题的参考答案:①内容上:“赴安西”送友人出使安西,“功名万里外”表明友人到边关建立功名。②景物上:“金鞭”“铁骢”“虏障”“燕支北”是赴边关途中或是边塞特有的景物。③意境上:“对飞蓬”“万里外”“燕支北”空阔辽远,雄浑阔大。④情感上:“看取宝刀雄”表达了激昂壮别、激励友人立功异域的豪壮之情。
本诗被后代誉为“盛唐五言律第一”。此诗是高适送友人到安西都护府而创作的律诗。诗歌写出了作者与友人依依惜别之情,把酒谈心的场面,表达了在边塞建功立业、奋发图强的豪情壮志和乐观昂扬、保家卫国的积极情绪。
诗歌的备考是高考备考中的重点也是难点,需要不断对近几年的诗歌命题导向进行深入分析,紧跟备考趋势,才能取得备考的成功。
责任编辑 廖宇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