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绩只是成人世界的功利教育理想,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发展教育,如何在现实的基础上发展真正意义上的教育,一直是笔者苦苦思索的问题。那么,有没有一种“放养”和“圈养”两者兼顾又相得益彰的教育模式呢?前面关于参观养殖场的报道,是不是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面对即将到来的第二学期学校中考备考工作,笔者做了这样的假想:把现有的学校本届500名毕业班学生,分成三拨,第一拨(10%)是学习优秀但自觉性较差,学习方式灵活,需要外在力量加以督促的学生;第二拨(10%)是学习成绩优秀,自觉性也较好不太需要外加压力的学生;第三拨(80%)是学习成绩中等或以下的,性格各异的,大部分方便“圈养”的学生。把第一拨加以“圈养”,就是安排较为严格的教师,规定复习内容,按时检查反馈,甚至加强课外辅导,为他们卯足了劲。把第二拨学生平均分配到第三拨学生当中去,实行平行分班,按平时的教学方式,该怎么学就怎么学,该怎么教就怎么教,就是简单意义上的“放养”。这样的做法可以有如下可以预知的效果:一是被“圈养”的学生开始一段时间作为尖子生的优越感产生的动力退去之后,有“放养”班级的优质生对他们的威胁而产生发自内心的原动力,这种原动力将促使他们忽略被“圈养”的枯燥和机械的学习。与此同时,被“放养”的优质生可以为本班的中下层学生树立一个学习榜样和提供学习帮助,给班级的老师和同学以希望和动力。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鼓励被“放养”的优质生在享受比较自由的学习方式时通过超越对方来体现自己的实力。这样,就会形成一种互为动力的良性竞争,这种竞争将激起学生本身的一种非常大的潜能的爆发。2013年,我校有一名学生叫陈鑫,因为家庭条件困难,学生本人需要利用课余时间参加手工劳作来贴补家用,于是该学生拒绝了学校为成绩优秀者提供的特别训练,拒绝进入尖子班,在老师进行说服的时厚该学生坦言自己不想参加尖子班,但是他的学习一定不会松懈,他觉得自由的学习方式更适合自己。在平时的学习中,他时刻想证明自己不在尖子班但可以比尖子班的学生学习得更好,在这种内在的动力驱赶下,该学生学习得很快乐,在2013年的中考中,以768分的好成绩考入潮南第二中学。二是这样分拨可以照顾到因为家庭、性格等原因无法适应“圈养”,学习能力强但缺乏自觉性需要外在施加压力等各种情况的学生。三是教师可以在被委以重任的压力感和被漠视的挫败感中找到平衡,团结一致,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参与合作竞争,使教师团队的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四是给两种管理模式下的学生创造一种互相吸引又渴望彼此超越的氛围,良性竞争能让潜能得到最大的开发,让教育达到心理素质和学习效果共同发展的理想境界。
教育要以人为本,又要突出成效,我们不得不在教育理想和社会现实的矛盾中寻求可以双赢的最佳办法,学生的教育虽然不同于前面的饲养家畜,但是,“放养”和“圈养”的结合既可以创造最大的利益又可以减少人力和物力的消耗,既节约资源,又接近教育理想的做法难道不值得借鉴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