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同伴交流活动中实现价值引领心理学的研究证明,儿童社会化在很大程度上是在同伴群体中发生的,同伴及其同伴关系的影响最为突出。儿童进入小学后从同伴那里获得的影响已经超过教师、甚至父母。可组织学生参与角色扮演体验游戏活动,让学生不仅要用脑子想,而且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巴说,甚至用手操作。这种积极参与、自主发现的良好卫生行为,能激发学生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强烈愿望,达到了比较理想的教育效果。
(二)让有道德的日常生活贯穿活动始终
儿童生活过程就是道德学习的过程。真正有效的道德教育就是引导儿童过道德的生活。如对于《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课,当教师正准备围绕“学校有哪些规则?规则有什么用?”这一话题开展对话时,有一个的学生在下面小声地说:“有规则一点都不好,尤其是体育课间休息时间那么短,排队打水喝,还没轮到我就上课了,一点都不好!”对这一突然的看似不和谐的小插曲,该教师没有因为担心影响上课效果而对其漠视,而是马上抓住这一问题,进行疏导。他走到这个学生的身旁,说:“我也发现了这一点,有的同学排队站了半天,可是还没轮到他上课铃就响了,你有什么好办法能够解决这一问题吗?”老师顺势把问题抛给了全班学生,让全班的学生围绕这个问题思考解决的办法。经过讨论最后大家一致认为:打水的同学一次少打一点,够喝就行了,可以节约时间而且还节约了用水。教师接着引导:“刚才同学们商量的结果,其实也是我们制订的一个小规则,你说是吗?你会遵守吗?”把学生的课余生活引入到了课堂,不但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世界,而且使活动教学也就成为了学生道德生活的一部分。
品德课最重要的就是要让学生“动”起来,接受“活”的教育,闪烁“活”的思维。只有在“动”中去体验,在“动”中获得真知,才能让品德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