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等四大基本要素,并依据省情特点提出一系列战略思考: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重点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和优质发展;优化全省教育结构,切实改变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与经济强省地位不相适应的状况,建立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教育体系;发挥粤港澳区域合作优势,推进教育国际化;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实现办学体制多元化;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全球化与教育现代化》不仅提出战略思考,作者凭借其多年教育管理的实战经验,也提出了大量务实且能落地的对策建议。比如在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方面,建议要建立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多元教育经济投入机制,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以及统一的农村义务经费保障机制;在解决广东义务教育不均衡发展问题上,提出通过推进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均衡办学条件,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加快全省学区学校统筹管理,开展城乡结对、名校与弱校结对联盟、师资交流等联动机制建设,关注对弱势群体的特殊教育,在城乡、区域、学校之间分层次、系统性地推进教育公平;关于如何衡量教育发展状况的评价体系等方面,作者也提出可操作性意见,除了建议建立多层次各级各类教育发展评估指标体系外,对评估主体也提出创新性意见:在发挥政府督导作用的基础上,加快建立社会评估机构,建立多元化教育评估新机制。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反思了应试教育对创新精神的约束及其体制弊端,提出了改革应试教育的新观点,倡导素质教育、终身教育,将发展创新型教育模式作为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任务。《全球化与教育现代化》一书包含诸多真知灼见,比如“公平是当前广东教育现代化的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符合现代教育发展的核心理念,建立社会化教育评估机制等内容与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教育领域改革的指示精神相吻合。《全球化与教育现代化》关于广东区域教育现代化的内容为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的教育现代化提供数据资源,对推动适应于全球化的中国现代教育体系的构建有重要意义。美中不足的是,实证研究部分的数据有点陈旧,多为2008、2009年数据,对于近两年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新技术、新态势缺乏持续跟踪。 《全球化与教育现代化》在梳理和吸收西方学界研究成果方面所下的工夫令人敬佩。作者对文献资料进行深入的甄别取舍,所引用的中英文文献、著作达300余条,且均为权威性经典论著。其规范性研究令其成为学术力作。其中许多论述对我们有重要启示意义。比如:作者在介绍全球化理论与教育理论时引入世界体系、现代性、后现代主义等概念,其教育思想充满了客观冷静的哲学思辩与深切的人文情怀。《全球化与教育现代化》还引人思考:在中西方文化交融与新旧观念交替的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的教育将如何与时俱进,如何挖掘整理传统文化中教育资源的当代价值,实现传统与现代的交接转换;如何在应对与适应全球化浪潮的同时,兼顾中国国情,形成中国教育现代化的特色,从而在全球化与本土化之间找到一个平衡。
注:
①江海燕:政协广东省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广东省政府原副秘书长
②李飏: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现代化战略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士,广东省教育创新与发展研究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