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学生出现的相同或不同的错题进行个别干预、个别辅导是对课堂教学的一种弥补,是一种有针对性的措施。
案例:乘法分配律错题采集
学生甲(同一个学生的不同错误):
对于102X76,该学生能将102看作“100与2的和”,且能将两个数的和与一个因数相乘的形式展开写成两个数的积相加的形式,只是“100”变成了“10”。
对于75X99十75,该学生也有凑整的意识,能将“75X99”看成75与100减1的差,而且展开也是正确的,但却没有从整体上理解算式的意义和看到隐藏的因数1。最后,又将75写成750,导致错误。
对于84X36十64X84,,可以看出该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本质并没有理解到位,不能够逆向应用乘法分配律解决问题,虽然看到“两个”“84”,但是看到的是表面,而没有将它与“一个数分别乘以两个加数”联系起来。看来,学生对于这算式的意义没有真正理解。另一方面,学生的数感和估算的意识比较薄弱,否则会意识到这个结果是绝对错误的。
学生乙、丙(不同学生的相同错误):
两位学生都是将靠近因数的那个加数与因数相乘,再与另一个相加。错误的原因在于学生对乘法分配律含义理解不透彻,没有建立清晰的认知图式,错误地理解算式中出现的是三个数,展开的算式也应该是三个数。辅导对策:一是通过情境的创设来让学生解决生活中可以用乘法分配律解决的的实际问题。例如不同的单价购买同样数量的物品的总价。二是让学生观察算式,对比两种算式的异同。三是让学生对两种结果进行比较。四是进行似是而非的判断。
可见,教师只有作深入的思考,通过倾听学生的声音,透过表面现象看本质,对学生的引导才不会偏离方向,才能让数学思维方法抵达孩子思维的深处,最终解决问题的根本矛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