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三:石灰石+稀盐酸,观察现象。
学生观察到:实验一反应一会儿就停止;实验二反应太快,不利于收集气体;只有实验三,反应速度适中,且持续进行,有利于收集气体。每做一个实验,都引导学生观察现象,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步步深入。实验的现象非常明显,给学生留下的印象非常鲜明,容易使学生信服,通过对比实验的观察、分析研究,最终确定实验方案,对于我们的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 对比实验,发展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初中阶段对O2、CO2两种常见气体的制取,课本上都作了详细的讲述,让学生明确了实验装置在实验室制法的内容中占据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是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一个内容之一。在课堂上教师为了让学生全面掌握两种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可采取多种手段和有效办法:如学生分组组装展示、试题选择搭配对比、多媒体投影展示、实验能手竞赛等。教师有意识的通过上述系列活动,把两种气体制备装置有意放在一起,通过对比、观察、展示、区别,达到了学生熟练应用两种气体制备装置的目的。在此基础上,可以帮助学生完成认识上的飞跃。如果学生在答题的时候用对比方法,也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氢气的制备与O2对比,H2S的制备与CO2的类比,Cl2的制备与上述两类装置对比。教师若在此方面恰当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分析研究,便不难得出气体制取的实验装置,要从反应物的状态、反应进行的条件、气体产物的性质三方面综合考虑。这样的实验教学会带来比较大的教学价值。像上述实验装置的对比实际非常有利于关键知识、易混知识的区分,会使学生运用此类知识显得非常轻松,得心应手。
可见,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引导、帮助学生恰当运用比较法,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灵活、准确地运用比较法,不仅可以密切化学知识和化学规律的内在联系,而且可以使学生在比较中去伪存真、由此及彼,将知识和方法融合贯通,对教学难点的突破和教学重点的突出,对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责任编辑 潘孟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