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已学过的什么图形?
2. 拼成的图形的底是原来三角形的哪一条边?
3. 拼成的图形的高是原来三角形的什么?
4. 三角形的面积是拼成的图形面积的多少?
5. 怎样来表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6. 为什么求三角形面积要用底乘以高再除以2?
这样的提问既有逻辑性又有启发性,不仅使学生较好地理解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而且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的问题设计,如果只针对少数学生能回答,课堂上就会“冷场”,就会有“被遗忘的角落”,所以,教师要针对提问的难易程度从“学情”出发,选择不同类型的学生回答,以便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和口语表达能力。
第五,把握“开放度”。
教师有意识地用一些答案不唯一、条件不唯一、解法不唯一、策略不唯一的开放性问题来问学生,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有助于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和成功机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以及直觉思维,有利于促进学生从模仿走向创新。如:在一年级教学找规律时,教师引导学生从物体的颜色、形状、个数的不同分别来发现排列规律,接着又出示围成圈男女同学跳舞图,问:六一联欢会上,我们班出了个节目,同学们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同学们通过观察发现可以从男女生的排列、服饰款式、颜色的排列、舞蹈动作的排列来发现规律,甚至可以从更多方面来发挥想象力。因此,它对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发展思维的灵活性、创造性都是十分有益的。同时,要注意信息传递的多向性,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改变信息单向传递的被动局面,使课堂呈现教师问学生答、学生问教师答、学生问学生答的生动活泼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