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尝试立足语文课本中习作内容的解读认知,“倒”、“顺”、“赏”、“连”,来个“玩转”教材,把习作教学放在阅读教学中统筹考虑,化“难”为“易”,为立足教材阅读环境下的习作教学提供实践的借鉴。
一、把教材“倒”过来看,让学生提前进入习作准备期
虽然在我国的教材编排体系中,单元习作教学往往放在主题单元教学之末,但其实教材早就将习作要求前置,当学生第一次接触单元导语,就能关注本单元习作的内容与要求。
如,在六年级上册第五组专题学习中,单元导语不仅明确了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认识鲁迅,还明确地提出了“并继续学习描写人物的一些基本方法”。而本组习作教学就是“可以用一两件事来介绍你的小伙伴,要写出小伙伴的特点”。假如在教学中,先通过单元导语的学习,引导学生明确习作的方向,让学生既在学习本组课文,也在对本组习作的撰写提前准备。从而有意识地留心身边的小伙伴们,思考写哪位小伙伴,关注、回忆那位小伙伴的信息等等。以课内学习为“例子”,以课外阅读为范引。这样,在一般学完一组课文需要的两周左右时间里,学生都为本组单元习作的撰写准备着。充分的准备让学生在习作课上有话可写。
二、沿教材“顺”下去看,为学生顺利走进习作铺垫
把教科书“倒”过来看,可以让学生提早积累习作的素材,但这种准备有着一定的模糊性。假如把习作内容置于整组教材中进行思考,阅读教学时有意关照习作内容,就容易打开习作思路,丰富习作内容。
如三年级上册第三组习作,要求“选一幅或画一幅秋天的图画,先跟同学说一说图画的内容,再写一写你选的或画的画。注意用上平时积累的词句。写好后读给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