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听、会看、会想、会说,是学生学习的过程。我们要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向前走,继而迈进想象的大门,因为想象是创新的源泉,是科学发明的前奏。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想象空间,引导学生勤于想象,敢于想象,善于想象。
四、指导评价
评价要贯穿于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始终,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和创造性的思维等都需要靠正确的教育评价去引导、去鼓励和调控。品德与社会教学评价内容要全面、评价方式要多样化并且评价要具有激励性。
学生的品德与社会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获得必须的品德与社会知识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能力等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的过程。因此在创新教学理论下的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评价,既要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又要评价学生参与、交流和探索的过程;既要对学生所提出方法的新颖性和创造性等方面进行评价,又要根据其自身素质进行评价。
品德与社会教学过程中为使学生状况的评价更加客观和公正,应采取多种方式。既应包括学生书面作业情况的评价,也应包括通过观察、提问、交流等方式对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评价。要改变学生处于被评价的被动局面,采用教师对学生评价、学生之间互评以及学生自我评价相结合的形式,注重发挥评价目标的导向作用、激励作用,在教师指导下开展互评和自评,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学生学习品德与社会通过自身的情感体验,树立自信心,才可能成功。由此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方式为主,要有利于使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习兴趣。因此评价过程中要善待学生的思维结果,更多地关注学生掌握了什么,具备了怎样的能力,获得了怎样的情感体验,而不是首先关注他们知识能力的不足;要注重通过学生自身的纵向比较而进行评价,使学生体验成功的愉悦。
责任编辑 潘孟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