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细读文。作为语文老师第一步就是要仔细读书,做到音的正确,字义的正确,还有形象的塑造,把书读好。
理解题目。这是文本解读的开端。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在解读中要引导学生围绕题目去理解文本,走进文本。
感知文意。知文意包括两个层面,一是文本内容的基本把握,二是作者情感的初步体会。
梳理文路。文章就是文字编织起来的一个作品,是一个系统,是一个结构,解读文本必然要解读它的结构。教学时若能将文本的内在结构,转化为课堂的教学结构,不仅能凸显文本的主干,也能使课堂变得紧密有致。譬如读《秋天的怀念》,读出“好好活”——从母亲的“好好活”,到菊花的“好好活”,再到“我”的“好好活”,一咏三叹,“好好活”的种子,就播撒得开。
品悟词句。叶圣陶先生谈到读书要:“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指的就是对文本点的推敲。文本的点不是孤立存在的,解读文本要把这个词句放到文本中间,联系上下文和文本的主旨,才能够品读词句,更好地深入解读文本。
教材中“佳妙之处”随处可见,如老舍的《猫》一文中的“蹭”字,《荷花》一文中的“冒”字,这些精妙传神的字眼,值得细细推敲、品悟。解词,一是要模糊理解,二要精确理解,三是深度理解。解词要有多种选择的和不同方法的结合,不同的词语,理解肯定不一样。其他点的推敲,如对文本的中心句、空白点、矛盾点、重复点、标点符号等细节,归根到底还是在于解字词方面。
解析表达。一是赏析文本,我们要引导学生体会文本词句的精妙之处,推敲用词,把握修辞,体会其表达效果;二是梳理表达方式,叙述、抒情、描写、说明等等,这样“读进去、走出来”,贯通点、线、面回环的解释,是围绕文本的丰富资料,自我释疑和自我透视的过程。
概而言之,我们在拿到一篇课文时,一要看主题,找生活或者是找原文来提升主题;其次要找联系,定问题,如段与段之间的联系,篇目之间的联系,教材与教材之间的联系;细抓词,扣问题;品味读,生情感等等。
众所周知,很多教学问题产生根源,是教师理解、运用文本的问题。我们要以生为本,研究学情,深入浅出,善于取舍,对文本中的教学价值,教师需要根据具体教学目标和学生学习需求,进行合理选择与取舍,通过削枝强干来有效提高学生语文能力,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益。
责任编辑 邱 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