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法教学中教师如果一味只顾自己讲而不让学生有思考的时间和机会,学生就会学不好、记不住。时间一长,还会让学生对语法学习产生消极情绪。笔者认为,对于课本中出现的语法知识可“见机行事”。所谓“见机”是要等学生的感性认识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如学习名词性从句,第一次出现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翻译句子,稍微提示一下这是什么从句;接着是课本文章中不断出现相关从句,这时教师也无需急着把语法讲得完整透彻,只要对几种从句稍作比较,让学生慢慢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等学生对名词性从句有了一定的认识,教师即可“行事”。这种“行事”并不是教师“满堂灌”,而是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让他们自己做出归纳,然后应用。有人认为这对中学生来说很困难,但笔者认为,只要教师善于引导,学生大有潜力可挖。尽管很多时候他们的归纳很片面,但不管怎样,这是他们从“学会”转变为“会学”的开始,而培养学生“会学”的能力正是学生中心模式的关键所在,因为只有会学了,学生才能有真正意义上的积极主动,他们的主体作用才能真正发挥出来,而且随着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不断发展,学生会更加有信心、有能力学好英语。
总之,语音、词汇、语法是英语学习的基础,是必学的知识。当然,英语教学不能停留在知识的传授和学习上。我们要把语言知识落实于听、说、读、写的实践,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进而促进学生综合英语运用能力的发展。要达到这种目标,就必须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种有效的教学策略与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英语学习的效率,学好英语。
责任编辑 邱 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