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念设疑
在课堂教学中,“悬念设疑”又称问题教学法,就是教师在课堂上巧妙创设问题情境,在学生无法预知结果但迫切希望知道结果的情形下,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发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寻找答案,激发学生学习的强烈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教师作为一位站在讲台上的艺术家,如果能恰如其分地运用悬念设疑,就一定可以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教学《李时珍夜宿古寺》时,如何才能激发学生对李时珍的敬佩之情,从而让学生体会到李时珍不怕吃苦的可贵精神和严谨扎实的工作态度呢?我运用悬念设疑法导入新课。
上课伊始,我走上讲台,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了如下一组数字:
11096 1160 30 200万 52 1892 10 百
然后让学生一起读这组数字。读完,学生你看我,我看你,个个露出惊讶的表情,发生什么事了?这节是语文课,又不是数学课,老师为什么让我们认读数字呢?这些数字跟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语文课有关系吗?如果有,是什么关系呢?学生由此产生了疑惑,在不经意间对这些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的这些反应不正是我想要的吗?于是,我趁机说:“有这样的一部书,用了30年的时间写成,全书近200万字,一共52卷,记载了1892味药,收集医方11096个,绘制精美插图1160幅,先后被译成拉丁、法、日、朝、德、英、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