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作文的课程目标规定为:“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的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看似简单,但综观各届学生的习作情况,真正能胜任的却寥寥无几。而且这一问题愈发普遍,深深地困扰许多学生、教师以及一些专家学者。
文章不佳,其原因无非是缺乏内涵价值或情感力量支撑。清代袁枚在《随园诗话补遗》中说道:“文以情生,未有无情而有文者。”这和白居易的“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如出一辙。公安三袁的老大袁宗道则说“士先器识而后文艺”,“信乎器识文艺,表里相须,而器识獧薄者,即文艺失之矣”,这强调的是文章当以开阔的视野、独立的思想、丰厚的学识(即内涵价值或曰“理”)为根基。可以说,情与理,二者得其一可算好文章,如能做到情理交融,那就是上上之作了。考虑到小学生这个年龄段的成长节奏和认知发展规律,在小学习作训练中,“以情动人”显然比“以理摄人”更切合实际。如何引领学生把内在的真实体验外化为准确的语言文字表达?个人认为,以下三个方面或许有可供借鉴之处——
一、“人”含情
大千世界,人物形形色色,其内心世界也是千变万化。怎样观察人,感知人内心幽微的情感状态和变化?《论语·颜渊》中衍生出一个成语——察言观色。由观察外在的言行举止推演人物内心的情感波澜。眉头紧锁则人忧心忡忡,侃侃而谈则人从容不迫,健步如飞则可能心急如焚。但察言观色尚需现实的情境体验。20世纪80年代,李吉林老师提出“情境教学”理论,主张运用丰富的情境进行语文教学。随后,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逐步兴起,广泛应用于教学实践。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