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我国农村城市化的步伐,农村学校教育的城市化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在这样的背景下,农村学校应当走怎样的发展道路,是必须回答的一个现实问题。笔者立足珠三角农村学校教育的实际,以南海区平洲第三中学为观察点,力图探寻农村学校教育的城市化发展道路。
一、寻找管理创新的突破口,用先进的管理文化引领农村学校教育的城市化进程
农村学校教育与城市化学校教育,实质上的差别在于文化层面,特别是管理文化的差异。城市化的学校教育,在管理文化上更具有鲜明的“创新”特质和“品牌”理念,这些特质和理念与科技进步、社会进步相适应,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城市化的学校教育,有的创意无限,占尽了先机;有的精雕细刻,达到及至。农村学校能否立足生活实际,创建出先进的管理文化,是学校教育能不能实现城市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农村学校教育需要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做引领,寻找管理创新的突破口,推进学校教育的城市化进程。
1. 依据木桶理论,从最薄弱的环节入手抓管理。农村学校教育,教师管理最薄弱的环节在哪里?在于教师培训的资金长期严重不足,教师主动发展的积极性长期处于抑制状态。因此,根据自身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校本教师培训制度,帮助教师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促使教师挑战自我,务实进取是必要的抉择。基于此,平洲第三中学通过建立“教师发展论坛”,把教师推向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前台。教师之间互助学习,形成一种良好的风气。农村学校教育,学生管理最薄弱的环节在哪里?在于缺乏必要的学习监控和督促的机制,家庭教育不能与学校教育有效对接。因此,建立富有实效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合作机制尤为重要。平洲第三中学以课外作业管理制度建立为突破口,在薄弱之处下工夫,通过校讯通平台,把学生完成课外作业的情况及时报告给家长,调动家长积极参与作业管理。学生随意欠交作业的现象基本上被消除,学生的责任意识得到强化,学风建设长足进步。学生自信自强,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2. 根据破窗理论,从最容易忽视的地方入手抓管理。农村学校教育,制度管理最容易忽视的地方在哪里?在于制度规定不细,操作起来不实,执行起来不严,检查评价不恒。农村学校由于地理位置偏僻,社会和家长的关注度都不高,很容易形成制度无力症状。笔者遇到的个别农村学校,只有集体备课之名,并无集体备课之实,常规的教学研究活动都难于正常开展。平洲第三中学为了避免“无力症状”出现,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条分缕析,细致入微地对原有的管理制度进行修改,以高度务实的态度,狠抓落实。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检查督促持之以恒。
教学管理最重要的环节在课堂,最容易忽视的地方也在课堂。课堂的过程性管理一旦被忽视,就有可能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甚至危及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当前,一些农村学校课堂教学随意性大,过程性管理一片空白,教学质量令人担忧。平洲第三中学的解决办法是,通过教学流程改造,推行 “练评讲”教学模式,将好课的四个标准,即“学生练得好、助教评得好、老师讲得好、小组赛得好”交给学生,让学生来对教师的课堂教学状况作出评判。结果是,课堂教学的过程得到有效监控,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3.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遵循自主建构的基本原则进行管理,不断追求管理的至高境界。学校管理的最高境界在哪里?在于无为而治,在于人的自觉和自律。学生的行为规范要依靠谁的力量才能形成?依靠自我建构。自修课的纪律和效率是衡量学生自主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之一。平洲第三中学通过实施《学生自律标准和自修课管理办法》,学生的自主管理意识不断地得到加强,自主管理的效果越来越好。他们用实践证明,学生拥有自主管理的天赋。
二、以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为本,促进农村学校人的素质的城市化
教育的城市化归根到底是人的素质的城市化。因此,学校的城市化是一个以人为本,不断促进教师素质、学生素质提高,不断提高学校品位的持续发展的过程。如何促进教师、学生和学校的协调发展是学校城市化进程中必须关注的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平洲第三中学结合实际,在教师培养和学生教育方面进行了有效的实践和探索。
1. 加强教师培训,促使教师成为研究者。
教育城市化的希望在教师,教师强,学校兴。大学不是因为大而出名,而是拥有足量的大师而出名的。很多农村学校规模小,教师结构性不良,这是事实;教师跨级、跨科司空见惯,有的学科很难于找到一个恰当的带头人,这也是事实。但是劣势背后往往潜藏着一定的空间。至少教师的发展余地和学校的发展空间都比较大。何况,在信息技术催生下的知识经济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