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方面,积极开展校本课题研究活动,让每一个老师都成为研究者。学校要解决的问题一个接着一个,老师的研究活动一环紧扣一环,一旦沾上边,教师们就再也没有办法停下前进的脚步。一位教研组长在全校教师会上感叹“自从参加课题研究,我的很多问题得到了求证,工作虽然很忙,但内心感到充实”。校本科研已经成为教师的一种校园生活方式。
2. 加强文明教育,努力提高学生的文明素养。
在城市化进程中,我国农村的部分村民对政府的城市规划理解不到位,配合不够。他们渴望城市化,又不能适应城市化,在困惑面前不能够用文明的方式表达自己意愿是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珠三角的农村也不例外。从一定意义上说,农村学校在文明教育方面的准备有许多不足之处。今天仍然需要在学生文明素养方面倾注更多的精力。鉴于此,学校在实际工作中,一方面要通过强化德育常规管理,持之以恒地开展文明班级、文明学生评比活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以及交往习惯。另一方面,要以“母校教育”为基点,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深入开展各种健康有益的校园文化活动,陶冶学生的情操。平洲第三中学的做法值得借鉴,新同学一踏进校门,学校的教师就会给他们讲述文明学生评比细则以及学校的发展史,展望学校的未来。特别注意引导每一个农村孩子,不要避讳自己是一个农村的孩子,不自卑,不自傲,知荣明耻,勤奋学习,力争成为一个具有现代意识和现代文明素养的中国人,一个对自己、对社会,对国家、对人类负责任的文化人。
三、优化农村学校教育的内外部环境,稳步迈进教育城市化的新目标
1.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优化农村学校教育的内部环境。
教育的城市化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改革是学校城市化发展的动力。但是改革必然带来一些人际关系的重新调整,必然会冲击到部门的工作定势或一些个人原有的利益。学校在改革之前要做好宣传和教育工作,要有必要的应急措施,特别是要善于借助政策的力量,有识之士(专家学者)、有权之士(上级行政领导)的力量,稳妥推进。平洲第三中学在改革绩效分配制度时,采取了稳步推进的策略,尽管拉开了比较大的差距,教职工基本上都能接受。发展是学校城市化的目的,学校的每一点进步都是站在前人肩膀上的迈步,充分肯定前任领导班子的成绩,认真总结成功经验是一个最基本的前提条件。割断历史,全盘否定,损害的将是学校的整体利益。平洲第三中学历经多任校长,每一任校长都很好地继承和发展了学校的体育特色。稳定是学校城市化的基础。学校排除一切不稳定的因素,遵循渐进的规律,不盲从,不心浮气躁,保持清醒的头脑,冷静地应对各种挑战。特别是大力倡导先进的管理文化,大力培养教职工对主流文化、主流价值的认同感。认同感一旦形成,农村学校向教育城市化迈进的脚步就会更加稳健和坚实。
2. 主动与社区建立良好关系,优化农村学校教育的外部环境。
教育发展受一定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制约,农村学校需要处理好学校与社区(村委会、村民小组、村民)的关系,创设良好的社会氛围,使教育的城市化与社区的城市化相协调。近年来,平洲第三中学通过实施普访与专访相结合的家访制度,密切了家庭和学校的关系;通过实施临界生的跟踪辅导制度,得到了家长的信任和支持;通过主动汇报学校的管理思路,虚心求教,坦诚相待,密切了学校与村委会,学校与各村民小组的关系。通过拜访当地企业,密切了学校与企业的关系,促使几个知名企业连续多年捐资帮助学校发展。
(作者单位:佛山市南海区教育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