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利用管理资源,渗透环境教育
我们知道,能否创建学校的绿色班级直接与学生的环境意识及受环境教育状况有关。因此,我们首先要对班级实施的环境教育情况进行评估,过程包含一系列的步骤和方法,其中关键的问题在于将工作进行整体的、全方位的、动态的审视和评价。要注重每一细节,更要按教育的发展要求对工作进行指导和评价。
1. 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各学科渗透环境教育。
学科教学是班级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学科的教材中蕴藏着进行环境教育的大量素材,教师在教学中可灵活运用选择教学方法,从而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
语文、数学、思品、社会、科技、劳动、艺术等学科中,都能找到不少有利于环境教育的教材,只要做有心人,挖掘教材的潜力,坚守课堂教学这块主阵地,就一定能取得较好的环境教育效果,我们学校将教师在备课是否有意识设计环保教育环节,上课是否适时渗透环保教育作为教师每月考核的必查内容之一。这样,在一定程度上督促和指导教师把环境教育作为一项常规性工作,持之以恒不放松。
2. 以专题活动为突破口,把环境教育引向深入。
为了使环保教育深入人心,学校要求各班级结合本身实际,积极开展各项环保教育专题活动。如每年植树节期间,根据学校的绿色计划,组织学生开展了“携手共创绿色明天”的植树活动。在校园边、围墙内种上了红领巾树和红领巾林,既绿化、美化校园,又能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为了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少先队组织各中队开展“爱我校园、爱我班级”的主题班会,教育学生从小事做起,节约每一滴水、每一度电。举行了废物利用,环保堆砌、废物回收等活动。让同学们利用各种废物废料,制作成各种环保玩具和艺术品,组织学生开展废物回收,所卖资金建造校园环保垃圾桶等,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会如何保护环境,从而把环保教育逐步引向深入,学校根据各班在各项活动中所取得的成绩列入期末评先条件中去。
3. 以兴趣小组为载体,激发学生的环保创新意识。
新课标中提出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我校开展的兴趣小组活动中,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爱的活动,更能充分发挥学生所长,个人潜能更不用说能体现,学校开展了多种多样的兴趣小组活动,并注重渗透如何加强环境保护的意识,激发其创造欲望。如美术组的同学观看有关环保教育片之后,感慨我国的绿化面积太少了,于是创造了《把树苗种到云儿里》的想象画。孩子们以饱满的热情,抒发自己对保护环境的热切期望。
二、构建实施科学的绿色班级管理评估体系
班级的管理是创建绿色班级的重要工作,实施科学的评估体系,不仅能够全面准确地反映并引导绿色班级管理向正确的方面发展。真正要创建好绿色班级,除了做好渗透环境教育工作外,还要认真做好班级中一些日常的、细致的班务工作,同时评估的工作也要做得更细。
1. 组建适应开展环保行动的班委。
传统的班委没有“环保委员”,我校把其中的“卫生委员”改为“环保委员”,从而让学生明白日常所做的清洁工作是环保工作的一部分,增强环保意。
(1)督促同学们做好每日的“三扫两抹”工作,并记录卫生成绩。每月评比一次,表彰环保积极分子。
(2)做好班里垃圾的分类回收工作。
每个班每天的垃圾都很多,给环卫部门进行填埋垃圾工作增加了压力。同时大量污染土地资源、地下水、空气……造成的危害很多,唯一减轻负担就是把垃圾进行分类。垃圾分类首先要将垃圾分类投放,同时通过回收成为新的资源。因垃圾本身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班级里实行垃圾分类工作具体如下:
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垃圾分类回收节约资源和环保所起的作用,了解有关垃圾分类的知识。
其次是分类垃圾的设置,对分类出来的垃圾进行处理,做到每日专人负责,班干部进行监督和指导工作;同时回收垃圾得到的收入积累起来可用于发展班里的环保事业。
⑶做好节约水电的管理工作。对班里的用水用电,包括清洁卫生的用水都要进行监管,做到处处节水节电。
2. 结合各种环境宣传日开展主题活动。
充分利用班、学校的黑板报、校园网、主题班会、队会、晨会等形式,结合“3·12”植树节、“4·7”世界卫生日、“6·5”世界环境日等纪念日,开展丰富多彩的环保科技活动,努力普及环境保护知识,广泛宣传环境教育的意义,同时有计划、有重点地宣传《环境保护法》、《森林法》、《大气污染防治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
(作者单位:增城市清燕小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