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存在着一部分后进生群体,他们在校内外的不良表现尤为突出,如不思上进、损坏公物、任意逃学、欺小凌弱、打架斗殴、夜宿不归家。尽管班主任多次教育帮助,但屡教屡犯。学校和老师都在思考:对后进生的教育为何这么难?经过深入分析,我发现此类学生的不良行为与他们的家庭教育不当有关。
不可无原则地迁就、溺爱孩子
谭X峰同学,初二级学生,独生子,在校表现为:不遵守学校、班级的各项规章制度,经常出现迟到、早退、旷课、打架、不思进取、扰乱班级秩序等不良行为。此外,他还经常进网吧、游戏机室等场所。最让我感到头痛的是这个学生性格孤僻、倔强,几次恶意旷课。
针对这位问题学生,我先是和家长从学生在家中的表现开始聊起。比如:该同学在家是否任性?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然后,我再了解家长是否希望教师来教育,以及家庭可以做哪些方面的配合。原来,谭X峰同学母亲已经去世,父子俩相依为命,父亲视儿子如珠如宝,只要儿子有任何要求,不管是精神上的还是物质上的,父亲都无条件满足。这样一来,孩子的要求总能得到满足,他的抗挫折能力就无法得到锻炼,继而便形成了孤僻、自傲、任性、自私等性格缺陷。最终,孩子不顾大人反对,经常进网吧、游戏机室寻求刺激。
类似谭X峰同学的情况,家长往往听之任之,而另一方面又要求老师教育。这类学生由于缺少抗挫折能力的锻炼,一旦学习上遇到困难,自己又无法克服,内心感到不安、灰心、失望。加上学生年龄小,缺乏学习兴趣的引导,缺乏纪律的自控能力。在这种情况下,我要求家长配合我教育学生。我让家长明白:无原则地迁就、溺爱孩子只会导致孩子处处以我为中心,变成自私、专横和任性的“小霸王”,缺乏同情心和责任感,不懂得尊重他人,甚至瞧不起含辛茹苦养育他们的父母。这是非常危险的!因此,我在教育学生的同时,还向家长建议:不要无原则地迁就、溺爱孩子。
帮助孩子走出自卑的泥沼
小强同学,初二级学生,由于父母离异,该学生由母亲抚养,家庭失去了往日的欢笑,特别是母亲重新组建家庭之后,该学生的孤独感、不融洽感进一步加剧。在校表现为不爱和同学接触,不善言谈,出现矛盾不能和老师沟通,或心理抑郁,或行为粗暴。
我与家长进行了交流分析:孩子的心理一般比较敏感脆弱,当父母离异以后,他会觉得自己无脸见人,生怕别人嘲笑、看不起自己,他会羡慕父母双全的孩子,由此而产生深深的自卑。我再与家长商量:该怎样帮助孩子走出自卑的泥沼,树立自信?我们应打开他的心扉,让他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庭情况,有的贫穷,有的富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