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同事们在办公室热火朝天地讨论如何对学生实行鼓励教育,我思考了一下,抛出了我的观点:“有时需要适当地骂骂学生。”为什么这样说呢?我先回忆一下我担任高一20班班主任以来碰到的一些情况。
第一个情况是,在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后我就发现我们班有不少成绩不好的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学习动力不足。我知道这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也是根本性的问题,所以立即着手解决这个问题。我试了很多方法,比如找学生谈心,与他们谈理想,和家长联系,寻求他们的配合支持,经常找机会在公开场合表扬那几个没有学习动力的学生,希望能用激励的方法收到效果。刚开始的时候多少有点效果,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发现我给他们的激励抵不过各门功课给他们的压力,这也从侧面告诉我,我激励的力度不够,但是我又找不到更好的激励方法。后来我试图从根本上来纠正他们的思想认识,召开了专门的主题班会“读书是为了什么”。经过辩论,我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得出一个结论:读书不是出于功利的目的,而是为了提高自己的人生品质,避免被社会边缘化。大家都很有触动,但是这个触动经受不了时间的考验,那些意志比较薄弱的学生很快因各种有趣好玩的事情而遗忘了某个瞬间的激情和志向。这个问题目前还在探索中,还没有什么特别有效的办法。
第二个情况是,班上有两个学生,都排在全班倒数第几名。其中一个叫俊杰,一天早上他来找我说:“老师,我不想学了,我没信心了。”我问:“为什么不想学了?”“我以前初中的同学,以前他们都没有我厉害的,现在都超过我了,我没有信心了。”我当时一听就火冒三丈,劈头盖脸对他一顿训斥:“你怎么想问题的?十几岁的年轻人怎么能说出这样的话来?以前不如你的人超过了你,为什么?是因为他们比你努力。你现在落后了,不正是说明现在努力不够了?你应该加倍努力才对,怎么得出了一个你没有信心的结论呢?难道你以前可以超过他们,现在就不能了?”他一时语塞,说不上话来,默默地走回了教室。出人意料的是,我发现他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以前不朗读,现在能大声朗读了,以前默写交白卷的,现在得满分了,还经常去找老师问问题。而另一个和他类似的学生小昶,我经常找他谈话,鼓励、激励他,在公开场合表扬他,可以说我在他身上花了很多心思,当然他也有过努力的迹象,但是很快就在困难面前投降了,所以现在他和俊杰的成绩有很大的差距。
为什么我用不同的态度对待这两个同学,却得出和我预期完全不一样的效果呢?“90后”的学生,一路都是在激励教育的环境下走过来,他们习惯了自己应该得到表扬,做对了要表扬,做错了,在不痛不痒的批评后依然会得到表扬激励。所以表扬激励对他们来说,不是不够,而是太多,他们甚至有些麻木了,再言辞恳切的表扬、再语重心长的激励,对他们来说,感动得了一时,但无法持久,不足以真正激发内心的斗志去战胜强大的困难。在这样的情况下,适当的挫折反而会激起他们原始的斗志和求胜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当然运用这种方法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也不宜多用。还有,用这个办法的时候有个前提,那就是你确实是全心全意为学生着想。当你发自内心、无法抑制地对他斥责的时候,大多数的学生都可以领会到,这是老师的“爱之深,责之切”,他不但不会抵触,反而会因老师的斥责而感动。如果不满足这个前提,我们就不能盲目地大骂出口,既不符合我们为人师表的形象,也可能招来学生的反感。
本栏责任编辑 魏文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