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乡土资源创新教学,我校以课堂为基点,努力做好向课外、生活延伸的种种实践活动。课堂活动主要涉及课内、课外的活动,以课内为主,形式尽可能活泼;户外活动主要包括参观、调查、实践、实验等。课程在七、八年级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实施,每班每周3课时(周一至周五安排2课时,节假日安排1课时)。做到每月课程活动有主题,包括前期个人小组准备活动——中期集体交流研究活动——后期社会实践展示活动,并在活动后要求师生认真记录收获和反思。通过课堂教学信息的交流反馈与各种课外实践活动的补充。教师们还根据教学内容,确定相应的活动主题,然后根据学生的兴趣,自由选择活动内容,组成活动小组。教师通过课堂和课外时间,采用集体和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式,保证活动的顺利开展和实施。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于演讲、扮演小品、实地考察、采访等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兴趣特别高。即使是平时默默无闻的学生,在这些展示自我的活动上也显得十分活跃。课堂上,涵盖天文地理,丰富的民俗风情,美丽的地球,家乡的变化甚至垃圾的堆积处都成了学生讨论的热点;课后,他们多途径搜集、整理资料,掌握了大量课本以外的乡土文化知识;节假日,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有的游览风景名胜、有的参观工厂和社区,有的植树造林、有的参加环保活动,等等。“开展乡土资源创新性成果报告会”,更让学生们在展示的同时使自己的研究得到了进一步的验证和升华。稚气的语言里流露出对生活美好的情感,社会责任感在这里得到升华。
开展乡土资源创新教学,将课内课外的教学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使综合实践活动学科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做到各种教育途径、教学各个环节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三、乡土资源创新教学的推广实施,为培养青少年科技创新能力注入了无穷动力
乡土资源创新教学,让学生更灵活、有效地利用身边的地域资源,为学生发展提供更为实际、更为真实的学习情境,将书本知识、学生生活、社会实际有机地整合起来,学生在各方面不同内容、不同方式的实践情景中获得了创新意识的培养;在经历的创造性劳动的体验中获得了创新精神和品质的培养,从多种维度共同构筑了丰富多彩的实践生活,提高科技素质,使素质教育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走上健康、优质、高效之路。
乡土地理创新教学不仅提高了教师的研究能力和理论水平,而且让教师在自觉反思、自主学习、自发探究、自信表达中提升研究智慧,拓展专业智慧,实现从自我发觉到自我超越的转变。
我的科普教育感悟
文/佛山市高明区沧江中学 叶露云
2004年,学校进行新课程改革,开设了以科普教育为主线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我有幸加入了学校课改行列,与科普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从“摸着石头过河”开始,到结合学校实际开展系列活动,学校逐渐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校本课程。一路上,我与同事、学生一起碰撞、探究,虽然有过失败,有受过挫折,但也收获着许许多多的欢乐……
一、困惑,探索,前进
我是一名普通的初中生物教师。还记得第一次接受科普教育教学任务时的那种忧虑与困惑。“科普教育不是那些高深的专业的科学技术教育吗?”天啊,我一下子变“专家”了!带着困惑,我踏上了科普教育之旅……
忧虑和困惑往往是因为缺乏认识与了解。在慢慢的接触后,才发现科普教育是一个很广阔的空间,上至天文地理,下至人文历史,内容非常广泛。面对丰富的内容,突然,又有一种“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感觉,到底如何取舍,什么样的内容适合我们学校,适合我们的学生?我们在困惑中探索。
在学校的指引下,在同事的支持配合下,结合自己的专业特点及个人特长,我尝试着开发了一系列的主题活动。从带领学生采集制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