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磕碰,学习,成长
摸着石头过河,难免会有磕碰;在失败中学习,是我们成长的历程。
每个学期,我都担任多个班级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有不断修正、改进的机会。有一次,我开展 “中国酒文化”这个活动主题。开始,我花了不少心思来收集相关的资料,进行教学设计,把中国古代酒的起源、酒器具、酒与文化艺术的关系……如数家珍般向学生讲授。与语文、数学、英语这些单调又大压力的学习相比,我的“中国酒文化”还是有点“市场”,但是大部分的同学就抱着“看戏”的态度来听,结果,我在台上“滔滔不绝”,学生们在下面“昏昏欲睡”。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第二次上课,我略作调整,再重新查找了大量的资料,详细补充了“酒器类型、酒的分类及葡萄酒的分类……”我认为这次的准备比第一次好多了,因为我的“库存”更多了。事实上,比起第一次上课,学生的反应确实好了些,也许,这次介绍的不是遥远而是现实生活就可以接触到的酒文化。但是,课堂效果还不是我理想中的那样。我陷入深思,并对我的课再次作了调整。
第三次,一上课,我就把一个大的“酒”字投放到屏幕上,然后,什么也没说。学生在下面看了,反应很大,立刻就讨论起来了。我在台上观察学生的反应,没说话,一会儿,学生开始安静下来了。于是,我开始发言:“同学们,这是什么字?”
“酒。”
“看到这个字,你能想到什么”?一下子,学生又热闹起来了,但很快又静下来(怕被提问到)。前面有个大胆的男生说了句“醉酒驾驶”,“哄”,大家笑起来了,在看我的反应,以为我对这样的“搞事”会“表态”。
我认同地点了一下头,“对,很好,掌声鼓励!醉酒驾驶是近年来社会的热点话题,此外,你们还能想到其他方面的吗?”
“醉拳!”又一男生的声音。
“对,很好,掌声鼓励!这是酒与武术之间的联系,还有吗?”
“茅台,五粮液”、“葡萄酒”、“酒杯、酒瓶”、“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举杯邀明月”……一下子,课堂又热闹起来,同学们争着回答。
最后,学生想到的与酒有关的问题,比我所想到的还多。整个讨论用了十几分钟,好像有点可惜,却让我惊喜地发现,这时,学生对“酒”的兴趣很高。我马上“趁热打铁”,把之前准备好的与酒相关的主题投到屏幕上,然后指导同学们以小组的形式,选择一个感兴趣的主题开展探究。随后,我就布置每个小组按照所选的主题寻找与之相关的酒文化知识,并用幻灯片的形式把内容整理好,要求下节课每个小组派代表上台为大家介绍。
接着,后面用了三节课,全班12个小组全部上台与大家分享了他们的劳动成果。其间,大部分同学都很积极,经常到办公室向我请教。有些小组在第一次介绍完毕后感觉不满意,申请再讲。学生的创意让人惊喜,如有些小组在介绍“葡萄酒”时,居然把葡萄酒和酒杯都带到课堂上来了;有些学生,一上来就猜谜语搞气氛……这超出了我的预料。
及时给予学生肯定与鼓励,把上课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课堂上不再是“昏昏欲睡”,而是“蠢蠢欲动”,同学们的积极性甚至比老师还要高。学生收获的不仅是酒文化知识,还学会了同学间如何合作、收集资料、整理资料,过了一把“教师瘾”,知道怎样更好地做幻灯片,在台上展示自己……
三、收获,积累,发展
很多同学对综合课表现出高度的热情,不少是成绩欠理想的,在这里,他们找到了自信,找到了发挥自己能力的舞台。
在《畅游皂幕山》的小组计划展示课上,八(4)班的同学们充分展现了丰富的综合知识能力。如,动物小组的钟小雯同学向大家详细介绍了在皂幕山有可能见到的动物,配合她丰富生动的语言,赢得在场同学们和老师们的一致赞赏;保健小组的梁小茵同学,以灵活利落的现场包扎演示也让同学们老师们竖起了大拇指。
七(4)班的陆小东同学,学习成绩不理想又精力充沛,一直是班主任的头痛对象。自从他加入到航模小组后,他的大部分注意力都投放到这方面,尽管学习成绩没有很大提高,但班中违纪的现象也极少了,而他代表学校参加市里的比赛赢得优异成绩,也获得班中同学的认同。
几年来,我们大胆探索开发活动,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不断积累成果。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综合实践活动科组已经开发了两套校本教材——《高明》《地球·人》。
脚步没有停下,我们将沿着科普教育特色之路走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