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西游记》时,觉得孙悟空很是聪明可爱,灵慧透顶。菩提祖师开坛讲道的时候,孙悟空在旁闻听,喜得抓耳挠腮,眉花眼笑,忍不住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这自然是孙悟空对菩提祖师的讲道领悟至深,从而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当菩提祖师问孙悟空要学些什么本领时,孙悟空这也不学,那也不学,于是菩提祖师咄的一声,跳下高台,手持戒尺,指定悟空道:“你这猢狲,这般不学,那般不学,却待怎么?”走上前,将悟空头上打了三下,倒背着手,走入里面,将中门关了,撇下那些学徒扬长而去。剩下那一班学道之人,个个惊惧,不知所措,纷纷抱怨悟空,嫌弃悟空,只有悟空一点也不恼,只是满脸陪笑。原来悟空早已领悟其中奥秘,祖师打他三下,是叫他三更时分来找祖师,倒背着手,走入里面,将中门关上,是叫他从后门进去,然后传他道术。
在这个情节中,我们看到了孙悟空和菩提祖师双方心灵的契合与感应,其他学徒都蒙在鼓里,唯孙悟空参透师父的玄机,所以率先得道,学了师父的七十二般变化。我们于是说,孙悟空是有悟性的。其实,古人、今人都十分重视和强调文学要有“悟性”。文学创作,作家要把握现实,必须有所悟,才能有其独特的审美感受、发现与创造,创作中才能灵感勃发、文思喷涌为读者展示出独特、精深的艺术世界。文学作品阅读,读者亦须精于此道,才能透过作品的形象悟出寓含的意蕴,做到与作家心灵的沟通,心智的交换,从而进入明理、移情、改性的最高境界。那么,怎么才能在文学作品阅读中培养出应有的“悟性”呢?
一、了解把握文学作品作者的生平阅历
《孟子·万章下》有言:“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认为,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而只有知其人、论其世,即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如苏轼的词《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首词写的事情是小得不能再小了,“外出遇雨”实在寻常得不能再寻常了。但是苏轼大笔一挥便成了经典,个中况味值得探索。“莫听”“徐行”简直就是一幅雨中漫步图,在现代人看来非常惬意、非常浪漫。而且我们也可以从此看出,苏轼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同行皆狼狈”,而独有自己有那份闲情逸致来享受大自然的恩赐,哪怕是穿草鞋行走于“沙湖道中”。“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是何等气概!下阙是写天气突然放晴后的兴奋之情。“酒醒”“微冷”二词,以写实手法点出了彼时的切身感受和他的清醒之态。“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回首”“归去”,时空变化转移中自然领略到人生之另外一种可能。大自然岂无风雨,人生岂无坎坷和挫折?一切“存乎一心”。如果说在密州时期他遭受打击尚心有彷徨,借助于质问明月这样的外在手段来抒发自己的忧愤的话,那么在这首词里他对世事似乎看得更加透彻,对名利似乎也更加淡泊,而这种顿悟是作者长期躬身自省的结果。了解和把握苏轼的人生阅历和思想变化,对于领悟其诗词歌赋的表达内涵无疑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知人”并非仅仅是从有关作者的传记资料中去了解其生平,“论世”也不是孤立地去查阅作者生活的时代的历史资料,而是要将二者紧密结合起来,既要了解作者生平经历、为人行事和精神世界,又要了解社会生活、政治环境对作者各方面造成的影响。
二、透过作品表层悟出作品的深层意蕴
生活变幻莫测,纷繁芜杂,千姿百态。作家在创作文学作品时,可以运用象征,可以运用曲笔;时或侧面渲染,时或言此意彼,这样作品的意蕴往往为表层的字句所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