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丑小鸭》一文中,丑小鸭是“变成”天鹅,还是“成长为”天鹅,说法不一。本文将从《丑小鸭》的教学现状出发,从文本、文学的角度试作分析。
一、《丑小鸭》的教学现状
《丑小鸭》一文,对初中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他们在小学甚至更早的时候就知道丑小鸭的故事,知道丑小鸭出生后所经历的一系列遭遇,后来成了天鹅,即使教材不选此文,学生也知道这些,现在,作为教材选文,学生学习过后,情况如何呢?他们对丑小鸭是“变成”还是“成长为”天鹅,如何看呢?笔者曾针对丑小鸭是“变成”还是“成长为”天鹅的问题,分别对七年级和九年级的学生作过问卷调查,同样的问题,不同年级的学生的回答不尽相同。
“为什么不能说丑小鸭变成天鹅?”调查表明,七年级中有40%的学生回答“本来就是鹅”,2%的学生回答“人们认为他是鸭”。九年级中有68%的学生回答“本来就是鹅”,也就是说七年级、九年级中分别有42%和68%的学生认为丑小鸭是由鹅长成鹅,而不是变成的,同时也意味着两个年级分别有58%和32%的学生不清楚此问题。“如果说丑小鸭变成了天鹅,你怎样理解?”对这个问题,调查结果显示,能够从文学形象来理解的在两个年级中只有36%和46%。在这里,不得不说“成长”与“变成”之间已有了明显的不同,成长意为生长,是事物由小到大的量的变化;变成是事物发生了质的变化。
那么,《丑小鸭》一文如何解读,才能使学生的理解更深入、彻底呢?一般来说,阅读文本至少要从两个方面来阅读:一是文本本身层面,即文本所表达的意思;二是文本内蕴层面,即作者借助文本所传达的意思。
二、从文本的角度解读
为解决是“变成”还是“成长为”的问题,我们暂不对构成文本的结构、语言等方面进行分析,而单对文本的主体人物——丑小鸭进行解读。《丑小鸭》一文主要讲述了丑小鸭的成长经历,以时间为线索,如下表:
从上表可以看出,丑小鸭的成长过程是历尽艰辛、受尽磨难,那么,如何解读文本呢?
1. 从丑小鸭自身来看
笔者认为,丑小鸭的成长经历可以概括为躲——逃——跑——渴望——向往——实现梦想,丑小鸭的“躲”“逃”“跑”是以退为进,也是为了保证生存下去,保存生命,更好的生活下去,丑小鸭的愿望是从无到有,丑小鸭的成长过程是从保存生命到向往生活再到追求美好,整个文本渗透着生存——生命——生活简单而又朴素的道理。单就这层意义来说,丑小鸭的经历给我们这样的启示:成长不是一帆风顺的,成长过程中难免碰到一些磕磕绊绊,但仍需要对生活抱有活下去、积极地活下去的信心,那样,美好便可能会在下一个转角出现,这对学生就有着很大的教育意义。我们知道《丑小鸭》一文是作者自身的写照,作者写作此文也在告诉读者面对困难、挫折等情况时也应像丑小鸭一样采取不放弃、不断追求、不懈努力的态度。
2. 从教材编写的角度来看
《丑小鸭》一文被选编在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以“成长足迹”为主题的第一单元中,它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爸爸的花落了》


